中國隋朝哲學傢。字仲淹,河東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仁壽三年(603)西入長安,獻《太平十二策》,不被採納,罷而歸,後多次召征為官,包括蜀郡司戶、著作郎國子博士,“皆不至”。專以教授學生為業。但據《舊唐書》載,他曾任蜀郡司戶書佐,至大業末年棄官,“以著書講學為業”。卒後門人私諡“文中子”。其作品由後人編為《文中子》,又稱《中說》,模仿《論語》風格。其主要思想特色是以儒教為主的“三教教可一”論,“三教於是乎可一矣”。體現儒者本色。他非常推崇周公、孔子,認為千載以上,“未有若周公焉”。千載以下,“未有若仲尼焉”。並以宣孔子之業為己任。他重視教化,因為“興衰資乎人,得失在乎教”。主張“內不失真而外不殊俗”的為人之道。哲學上,以元氣、元形和元識區別天、地、人三才,“氣為上,形為下,識都(都即居)其中,而三才備矣”。其弟王績《遊北山賦》曾記王通有“王孔子”之稱,但其學說則“未行於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