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消化道部位的病理性出血現象。上消化道即十二指腸懸肌以上部位的臟器(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膽道、胰腺)。下消化道即十二指腸懸肌以下部位的臟器(包括空腸、回腸、結腸、直腸及肛門)。

  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常見的疾病以潰瘍病、急性出血性胃炎、食管靜脈曲張、胃癌等最為常見,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90%以上。膽道道及胰腺出血則相當少見。下消化道出血時,空腸及回腸出血較少見。而結腸、直腸則較多見。引起空腸、回腸出血的疾病有腫瘤、憩室、息肉、急性壞死性小腸炎、偽膜性腸炎、克羅恩氏病、回腸結核等。引起結腸及直腸出血的疾病有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病、結腸息肉、腫瘤等。肛門出血最常見的為內痔、肛裂。全身性疾病如過敏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尿毒癥、傷寒、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等皆可引起胃腸道出血。

  臨床表現 ①嘔血。若出血量大,在胃內存留的時間短,胃酸的濃度低,則紅細胞被破壞的量少,嘔吐的血則呈暗紅色。若出血量少,在胃內存留的時間長,則紅細胞被胃液破壞,嘔吐的血液則呈黑褐色似咖啡渣樣。②便血。ⓐ小量胃腸道出血時,糞便顏色正常,但潛血試驗則可呈陽性反應。若出血量大,則血液在胃腸存留時間短,即使出血的部位在上部胃腸道,亦可排出暗紅色血液。黑便因其顏色黑亮而黏稠似柏油故又稱柏油便。為上部胃腸道出血特征。ⓑ結腸出血時多為暗紅或紅色,升結腸出血,血可與大便相混,而顏色較暗。在降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出血時,血液常附著在成形大便的外面,由於內痔、肛裂引起的肛門出血時,常在排便後血液自肛門滴出,血呈紅色。ⓒ小腸疾病引起腸道出血時,常呈血水樣便。由於腸道炎癥引起出血時,常排出膿血或黏液血便。在結腸或直腸癌時,也可排出膿血或黏液血便,而易誤診為結腸炎癥。下部胃腸道出血時,不出現嘔血。③其他部位的出血。胃腸道出血若同時伴有皮膚出血點(斑)、咯血、鼻出血、牙齦出血、尿血、陰道出血等,多為全身性疾病引起,特別是血液系統疾病、急性傳染病等。

  診斷及鑒別 首先確定出血部位是否來自胃腸道,因為口腔、咽腔及鼻腔出血時,可將血咽入胃內再經口嘔出或經腸道排出。註意嘔血與咯血的鑒別。嘔血血液來自胃腸道,而咯血來自呼吸道。在急性胃腸道出血(特別是上部胃腸道出血)時,常需確定以下幾點:

  ①出血量。若嘔血同時有便血,上部胃腸道出血而排出較稀的暗紅色血便,血壓較原來下降(20~30毫米汞柱),脈搏大於100次/分,則出血量大。若血壓在坐位比臥位下降(10毫米汞柱),心率增加20次/分,出血量則1 000毫升以上。

  ②止血否。直腸、肛門出血,排出體外,容易判斷。上部胃腸道出血時,下一胃管持續吸引,對於確定胃部出血是否停止是一簡易方法。

  ③查潰瘍病史。出血可能由潰瘍所致。若肝硬化病史,出血可能由食管靜脈破裂引起。若有腹瀉,則可能由腸道炎癥所致。若皮膚有黃疸,蜘蛛病,脾腫大,見於肝硬化。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壓痛,常見於潰瘍病。內鏡檢查對診斷胃、食管、結腸出血很有幫助。X射線鋇劑造影檢查、選擇性腹部動脈造影,對診斷消化道出血的病也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