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通量(客運與貨運)大小,按道路功能分類,分別主次,合理規劃,組成系統,保證交通運輸。道路網分城市道路網和公路網。

  城市道路網規劃 城市道路網由城鎮管轄範圍內的各種不同功能的幹道和區域性道路所組成,它是城市總體規劃佈局的骨架,可為各種交通工具提供安全、迅速、經濟、舒適的行駛條件。城市道路對於城市的通風、日照、綠化、排水、公用事業管線敷設和建築面貌等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用,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必須合理解決好道路網佈局。

  路網形式 城市道路網的形成和發展都與該城市政治、經濟、生產、生活的發展史有關。中國各大城市道路網的規劃和建設有悠久的歷史,如著名的六大古城: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均有詳盡的規劃。北京遠在22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燕國遷都於此,金、元、明、清均在此建都。從元代起,全城以紫禁城(即故宮)居中,貫穿南北的中軸線,長達8公裡。城內外形成瞭完整的道路系統,大都采用軸線對稱的方格網式,也稱棋盤式,東西南北方向明確,並配合有很好的排水和綠化。這種城市道路網的規劃設計傳統手法,一直沿用到近代,成為中國道路網規劃的一種典型圖式,如北京、西安等城市道路網。方格網式的優點是街坊整齊,便於佈置建築,也易於識別方向,交通組織簡便,不會形成復雜交叉口,不會造成市中心交通壓力過重。缺點是對每兩點間的交通必須繞行一定的路程,地形起伏復雜時難以適用,交叉口多,影響行車通暢。一些沿河沿海的城市順應地形,往往形成瞭不規則的棋盤式道路網。

  世界各國城市道路網的發展均與工業的發展、城市人口的集中、交通運輸量和交通工具的發展有關。根據自然條件和交通組織選取路網結構形式,以及決定幹道、環道、放射道路和聯絡道路的配備與銜接。放射環式已為目前世界各大城市所采用,如莫斯科、巴黎、柏林及北京郊區等的道路網均是。優點是市中心與郊區和各區間有短捷的交通聯系。幹道與次要道路分工明確。缺點是道路交叉多成銳角,有多條道路交於一點,增加組織管理交通的困難,街坊形狀不規則,影響建築佈置。

  此外,還有自由式和混合式。自由式隨河流、海岸依地形形成,如中國青島市道路網。混合式是幾種形式混合使用,如美國華盛頓市道路網。

  規劃步驟 根據各國城市道路網規劃經驗,規劃的內容、步驟大體過程如框圖所示。

  城市道路網規劃須註意解決的問題:

  ① 確立控制點。如大型公共建築、交通樞紐、風景名勝古跡、工商業中心等。

  ② 客貨運量的分配。根據交通量現狀調查,推算遠期交通量,根據城市功能分區分析客貨運量的產生和流量流向的分佈,並進行分配。

  ③ 確立交通系統方案。依據城市性質與規模、功能分區、自然條件、投資可能,制定各種交通系統。如快速交通、公共交通、貨運交通、自行車交通及行人交通等系統,並綜合為一體,做到系統分明,各行其道,互不幹擾。

  ④ 確定道路功能分類。各國城市道路的功能分類大體相仿,如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另外,根據其用途的不同還可定為交通、商業或各種專用路。但由於不同國傢的經濟條件和地理條件不同,設計技術指標亦不同。

  ⑤ 制定路網規劃指標。如路網密度、幹路間距、曲度系數、速度標準、紅線寬度、標準橫斷面、道路面積率、停車占地面積等。

  ⑥ 重點道路的技術問題要進行初步規劃設計。如對主要道路的起終點及要建立的交通樞紐的位置、對交叉路口的選型(見道路交叉)等,都要進行初步規劃設計。

  ⑦ 繪制道路網規劃總平面圖。包括編寫說明書,分期建設計劃,概算。在說明書裡,應將上述諸問題、包括對鐵路、水運、航空運輸的協調考慮,以及對各種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地下鐵道、自行車)的協調配合等加以論述。

  公路網規劃 公路網是全國運輸綜合體系(包括鐵路、水運、公路、航空、管道等)的一個組成部分,公路網必須適應工農業生產的佈局和發展,並能滿足政治、經濟、國防的需要。在國傢的公路網中將公路分為若幹等級,力求做到佈局合理、標準適宜、設施齊全(見公路)。

  公路網規劃是根據國民經濟計劃對於公路運輸的要求而制定,除與城市道路網規劃的內容和方法步驟上有許多類似外,尚需根據公路的特點註意以下兩個問題。

  ① 全面佈局、合理分工。首先從全國政治、經濟、國防需要出發,建立一個以國傢幹線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國道網,中國國傢幹線公路網采取放射與網絡相結合的佈局(見鐵路工程中國鐵路公路網圖)。此外,公路網還應規劃包括省道、縣道及伸向廣大農村的道路網。

  ② 經濟調查和分析。針對交通運輸工作需要,對某一范圍的經濟狀況,進行全面瞭解。由此,編制交通規劃和各種運輸規劃;確立運輸方式和選擇運輸工具;制定道路的技術等級和標準;論證比較各類技術經濟問題。

  經濟調查分綜合經濟調查和個別經濟調查。綜合經濟調查,是對全國某一地區的經濟現狀和遠景發展所作的全面調查,為合理制定公路網提供依據。個別經濟調查,是對某一工程項目,如一條路線或一處大型構築物所進行的調查,目的是確定路線方向位置、等級標準、施工程序以及進行方案比較、論證經濟效果等。

  經濟調查的內容包括:(a)調查區域內的自然情況,包括地形、地質、土壤、氣候、水文、水文地質以及風景名勝古跡。(b)調查區域內的經濟情況,僅包括與交通運輸有直接關聯的經濟情況,如人口、工業、農業、林業、礦業、建築業及其他。(c)交通網現狀、運輸工具現狀、及客貨運輸量及交通量。

  經濟分析就是進行可行性分析和方案比較,最後合理確定公路網的佈局。

  

參考書目

 J.E.Baerwald,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Enɡineerinɡ Handbook,Institute of Traffic Engineers,Pri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