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達城市的各地區,供城市內交通運輸及行人使用,便於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娛樂活動,並與市外道路連接負擔著對外交通的道路。

  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營建都城,對道路佈置極為重視。當時都城有縱向、橫向和環形道路以及郊區道路並各有不同的寬度。中國唐代(618~907年)都城長安,明、清兩代(1368~1911年)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統皆為棋盤式,縱橫井井有條,主幹道寬廣,中間以支路連接便利居民民交通。

  巴基斯坦信德省印度河右岸著名古城遺址摩亨朱達羅城(Mohenjo Daro,公元前15世紀前)有排列整齊的街道,主要道路為南北向,寬約10米,次要道路為東西向。古羅馬城(公元前15~前6世紀) 貫穿全城的南北大道寬15米左右,大部分街道為東西向,路面分成三部分,兩側行人中間行車馬,路側有排水邊溝。公元1世紀末的羅馬城,城內幹道寬25~30米,有些寬達35米,人行道與車行道用列柱分隔,路面用平整的大石板鋪砌,城市中心設有廣場。

  隨著歷史的演進,世界各大城市的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自發明汽車以後,為保證汽車快速安全行駛,城市道路建設起瞭新的變化。除瞭道路佈置有瞭多種形式外,路面也由土路改變為石板、塊石、碎石以至瀝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以承擔繁重的車輛交通。並設置瞭各種控制交通的設施。

  1949年以來,中國城市道路建設取得瞭重大成就。全國許多大城市改建、興建瞭大量道路,鋪築瞭多種類型的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興的中小工業城鎮也新建瞭大批整潔的幹道。如北京市展寬瞭狹窄的舊街道,修建瞭二、三環路及通達衛星城鎮的放射性道路,並修建瞭一些互通式立體交叉及機動車、非機動車分行的三幅車行道的道路,既改善瞭市內交通狀況又便利瞭對外聯系,改變瞭舊北京的交通面貌(見彩圖)。又如中國工業城市上海,建國以來也新建改建瞭大批道路,並建成橫跨黃浦江的大橋和黃浦江打浦路隧道,兩岸交通得到進一步的改善(見道路工程發展史)。

北京復興門外大街

北京三裡河路

  城市道路與公路的區別 城市道路一般較公路寬闊,為適應復雜的交通工具,多劃分機動車道、公共汽車優先車道、非機動車道等。道路兩側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和房屋建築,人行道下多埋設公共管線。為美化城市而佈置綠化帶、雕塑藝術品。為保護城市環境衛生,要少揚塵、少噪聲。公路則在車行道外設路肩,兩側種行道樹,邊溝排水。

  城市道路的要求 現代的城市道路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整個城市的有機活動。為瞭適應城市的人流、車流順利運行,城市道路要具有:①適當的路幅以容納繁重的交通;②堅固耐久,平整抗滑的路面以利車輛安全、舒適、迅捷的行駛;③少揚塵、少噪聲以利於環境衛生;④便利的排水設施以便將雨雪水及時排除;⑤充分的照明設施以利居民晚間活動和車輛運行;⑥道路兩側要設置足夠寬的人行道、綠化帶、地上桿線、地下管線。

  城市各重要活動中心之間要有便捷的道路連接,以縮短車輛的運行距離。城市的各次要部分也須有道路通達,以利居民活動。城市道路繁多又集中在城市的有限面積之內,縱橫交錯形成網狀,出現瞭許多影響著相交道路的交通流暢的交叉路口,所以需要采取各種措施,如設置色燈信號管制、環形交叉、渠化交通、立體交叉等以利交通流暢。城市交通工具種類繁多,速度快慢懸殊,為瞭避免互相阻礙幹擾,要組織分道行駛,用隔離帶、隔離墩、護欄或劃線方法加以分隔。城市公共交通乘客上下須設置停車站臺,還須設置停車場以備停駐車輛。要為行人橫過交通繁忙的街道設置過街天橋或地道,以保障行人安全又避免幹擾車輛交通;在交通不繁忙的街道上可劃過街橫道線,行人伺機沿橫道線通過。

  此外,城市道路還為城市地震、火災等災害提供隔離地帶、避難處所和搶救通道(地下部分並可作人防之用);為城市綠化、美化提供場地,配合城市重要公共建築物前庭佈置,為城市環境需要的光照通風提供空間;為市民散步、休息和體育鍛煉提供方便。

  城市道路分類 根據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統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分為:①快速路,②主幹路,③次幹路,④支路。

  快速路 為流暢地處理城市大量交通而建築的道路。要有平順的線型,與一般道路分開,使汽車交通安全、通暢和舒適。與交通量大的幹路相交時應采用立體交叉,與交通量小的支路相交時可采用平面交叉,但要有控制交通的措施。兩側有非機動車時,必須設完整的分隔帶。橫過車行道時,需經由控制的交叉路口或地道、天橋。

  主幹路 連接城市各主要部分的交通幹路,是城市道路的骨架,主要功能是交通運輸。主幹路上的交通要保證一定的行車速度,故應根據交通量的大小設置相應寬度的車行道,以供車輛通暢地行駛。線形應順捷,交叉口宜盡可能少,以減少相交道路上車輛進出的幹擾,平面交叉要有控制交通的措施,交通量超過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時,可根據規劃采用立體交叉。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應用隔離帶分開。交通量大的主幹路上快速機動車如小客車等也應與速度較慢的卡車、公共汽車等分道行駛。主幹路兩側應有適當寬度的人行道。應嚴格控制行人橫穿主幹路。主幹路兩側不宜建築吸引大量人流、車流的公共建築物如劇院、體育館、大商場等。

  次幹路 一個區域內的主要道路,是一般交通道路兼有服務功能,配合主幹路共同組成幹路網,起廣泛聯系城市各部分與集散交通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快慢車混合行駛。條件許可時也可另設非機動車道。道路兩側應設人行道,並可設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築物。

  支路 次幹路與居住區的聯絡線,為地區交通服務,也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兩旁可有人行道,也可有商業性建築。

  根據交通的要求各類道路的技術標準如表。

城市道路主要技術指標

  展望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各國汽車保有量飛速增加,各國城市道路為適應汽車交通的需要在數量上有大幅度增長,在質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如世界大都市倫敦、巴黎、柏林、莫斯科、紐約、東京等,均建有完善的道路網為汽車交通運輸服務,其他各國的城市道路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由於城市的發展,人口的集中,各種交通工具大量增加,城市交通日益擁擠,公共汽車行駛速度緩慢,道路堵塞,交通事故頻繁,人民生活環境遭到廢氣、噪聲的嚴重污染。解決日益嚴重的城市交通問題已成為當前重要課題。已開始實施或正在研究的措施有:①改建地面現有道路系統,增辟城市高速幹道、幹路、環路以疏導、分散過境交通及市內交通,減輕城市中心區交通壓力,以改善地面交通狀況;②發展地上高架道路與路塹式地下道路,供高速車輛行駛,減少地面交通的互相幹擾;③研制新型交通工具,如氣墊車、電動汽車、太陽能汽車等速度高、運量大的車輛,以加大運輸速度和運量;④加強交通組織管理,如利用電子計算機建立控制中心,研制自動調度公共交通的電子調度系統、廣泛采用綠波交通(汽車按規定的速度行駛至每個平交路口時,均遇綠燈,不需停車而連續通過)、實行公共交通優先等;⑤開展交通流理論研究,采用新交通觀測儀器以研究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

  

參考書目

 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等編:《城市道路與交通》,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