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下水的開發或控制為目的而進行的水文地質測繪、水文地質鑽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質試驗、地下水動態觀測、地下水資源評價及地下水合理開採和管理工作的統稱。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取用方便、衛生等優點,地下淡水是一種良好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水源。在地表水缺乏或不足的氣候乾旱地區,地下水資源更顯得格外重要。有些溫度較高和有特殊化學成分的地下水(溫泉、礦泉)對某些慢性病有療效;有些濃度較高的地下鹵(咸)水,可提提取食鹽、鉀鹽、芒硝、硼砂、溴化物和碘化物等重要化工原料;當地下水位過淺或地下水中含鹽量過高時,則易引起土壤沼澤化或鹽堿化。此外,為防止水庫滲漏、保持邊坡穩定和水壩、橋梁地基的穩定、基坑巷道施工排水、防治地下水污染和地面沉降等都要控制地下水,對其處理的正確與否常關系到工程的安危和成敗。因此,水文地質勘察是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見道路排水、隧道及地下工程防水)。

  勘察內容 包括生產、生活用水水源;礦山坑道湧水量;大型建築施工基坑排水;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熱水資源、鹽鹵水資源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勘察等。

  勘察階段 水文地質勘察階段是與工程的設計階段相適應的,但也隨具體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研究深度和工程規模的大小而異。對於條件復雜的大型工程,可分為選址勘察、初步設計勘察(初勘)和施工詳圖勘察(詳勘)三個階段;對於中等工程大多分為初勘和詳勘兩個階段;對於條件簡單的小型工程,可不分勘察階段,而隻進行一次性勘察。

  理論基礎 普通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和水文地球化學是指導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理論基礎。普通水文地質學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埋藏、分佈、補給以及排泄等方面的規律,是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基本理論。礦物學、巖石學、地史學、構造地質學、地貌及第四紀地質學、地球化學等又是水文地質學的理論基礎。地下水動力學主要研究地下水運動規律,探討地下水的定量評價方法。水文地球化學主要研究地下水化學成分及其變化情況,結合自然地質地理環境的演變,判斷地下水的形成過程。在水文地質勘察中需應用以研究地表水和大氣水為主要對象的水文學、水力學以及氣象學中的許多概念和方法。

  展望 長期以來水量是被人們作為研究地下水的主要目標。隨著人口的增加,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不僅地下水水量的供需矛盾日漸突出,水質好壞的矛盾也日益加劇,因此,對地下水的研究正由單一的水量目標向包括水質的、環境的、生態的、綜合經濟效益的多目標方向發展,並把地下水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統一的評價、規劃、開發、保護和管理。對地下水的研究方法,多年來側重於宏觀研究,缺乏諸如包氣帶滲入機理,裂隙巖溶水滲流機理以及地下水質污染和地下水的自凈機理等的微觀研究,實踐證明微觀研究是弄清地下水運動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因此上述各種機理的微觀研究工作,逐漸為人們所重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水文地質學由一門描述性的科學發展成為運用現代數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水文學、水力學、土壤學以及系統工程等多學科理論方法的綜合性學科,廣泛采用現代技術手段(如遙感技術、同位素技術、電算技術等),並繼續向多學科系統領域發展。

  

參考書目

 王大純等著:《水文地質學基礎》,地質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