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明挖法在路塹或半路塹中修建襯砌結構,並在其外表回填土石的隧道。當山區隧道的上方或側邊距離地表很近時,若用暗挖法修建(見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常使山體坍塌,難以施工;若修成路塹,其邊坡又難於保持穩定,不利運營。這時可以先按較陡的臨時邊坡挖成路塹或半路塹,在其中修築襯砌結構,然後在襯砌外表面回填土石。因此,明洞主要用於遭受坍方、落石或流石、流泥危害的隧道洞口或路塹地段,有時也作為整治路塹出現落石滑坡等病害的有效手段。中國許多鐵路,特別是山區的鐵路幹線,如如成(都)昆(明)、貴(陽)昆(明)鐵路修建瞭不少各種類型的明洞,在整治路塹病害、保證運營安全方面起到瞭較好的效果。但明洞造價一般較隧道為高,應當經過慎重比較後選用。

  明洞的結構類型,根據地形、地質、回填土狀況而定,通常由頂部結構和邊墻組成。當底部地層可能擠入洞內時,須設置仰拱。當頂部結構作成拱形,稱為拱式明洞(圖1)。按其受力情況又分為對稱式和不對稱式。若頂部結構為梁板,則稱為棚洞(圖2)。當陡崖或靠河一側明洞邊墻的基礎無法設置時,可將頂部作為懸臂式結構而稱為懸臂式棚洞。明洞邊墻厚度較大時,隻要受力允許,可以隔一定距離開設窗洞,以節省材料。

圖2 棚洞

  明洞襯砌材料一般都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邊墻亦可采用漿砌片石。明洞洞頂應回填一定厚度的土石,一般在1米以上,作為其上方落石的緩沖層。明洞襯砌則承受上方回填土石的重量,以及有可能發生的其他荷載。為瞭防止水流危害結構,襯砌外表面要鋪設外貼式防水層;在回填土上部鋪設一層粘土,作為隔水層;再在頂部修建排水溝。邊墻的基礎應設置在穩固的地基上,以免因地基不均勻下沉而造成襯砌結構開裂。在寒冷地區,基底應埋入凍結線以下一定的深度。當明洞前後地段處於軟硬不均勻的地層上時,要在交接處設置沉降縫。在氣溫變化較大的地區,明洞襯砌要設置伸縮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