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建築業的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規律的科學。在經濟學科體系中,建築經濟學屬於部門經濟學。

  研究物件 建築經濟學以建築業的經濟活動為物件,研究建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經濟關係,以及建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的運動規律。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它從事勘察、設計、施工、製品、維修等生產經營活動。它的物質產品是房屋建築和構築物(見見建築產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建築產品仍是商品。建築業的總產值,一般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3。1983年,中國建築業職工超過1000萬人,約占全國職工總數的10%。建築業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關系密切,在建築業總產值中約有60%以上是其他部門產品的轉移價值;它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有巨大的波及效應。研究建築經濟,對建築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研究任務 在中國,建築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是:研究建築業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探索建築業經濟活動規律,建立和不斷完善學科的理論體系;幫助人們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為制定建築業的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法規和探索建築業現代化道路提供理論依據;為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合理分配資源,節約勞動消耗,取得最佳經濟效益提供理論依據。

  研究內容 由於世界各國社會制度不同,建築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研究重點也不同。在資本主義國傢,側重研究建築市場及相適應的經營對策和方法。在社會主義國傢,側重對建築業總體經濟及其活動規律的研究,用以指導建築生產實踐。在中國,研究的主要內容概括為:①建築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②建築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③建築產品的計劃管理和市場調節;④建築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的特點;⑤建築業組織結構和產業佈局;⑥建築設計經濟;⑦建築施工經濟;⑧建築業勞動結構;⑨建築業分配體制;⑩建築業物資技術供應;⑪建築業資金運動;⑫建築產品價格;⑬建築企業經濟核算和經濟效益;⑭建築工業化、現代化的理論;⑮國際建築市場等。

  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在中國,建築經濟學以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它與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運輸經濟學同屬物質生產部門的經濟學。與土木工程各分支學科,如房屋工程,鐵路工程,地基基礎,工程結構,土木建築材料,工程機械等,都存在著緊密相關的技術經濟課題。解決這些問題,都以經濟原理為基礎,達到技術和經濟的最佳結合。它與國民經濟計劃學、基本建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等也有密切關系,其中與基本建設經濟學的關系尤為密切;如建築經濟效益的研究與基本建設投資的方向、規模和效益的研究,就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隨著建築經濟活動的發展,專業的建築經濟學科如建築技術經濟、建築企業經營管理、建築統計、建築會計等,正在不斷地分化和衍生出來。它們以建築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並將不斷地充實豐富建築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學科內容。

  學科簡史 建築經濟思想的演變歷史源遠流長。但是,建築經濟學則是建築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建築業成為獨立產業以後逐步形成的。在資本主義國傢,建築經濟學約始於20世紀20~30年代。在社會主義國傢,建築經濟學始於蘇聯,50年代出版瞭莫·葉·沙斯的著作《蘇聯建築工業經濟學》(再版時更名為《蘇聯建築經濟學》)。中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大規模經濟建設期間,學習瞭蘇聯經驗,於50年代中期開始創建建築經濟學。同濟大學、西安冶金建築學院、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等高等院校先後設置瞭培養建築經濟專門人才的專業,並編印瞭專業教材。建築經濟管理部門及所屬院校、科研單位派遣出國留學生,組織出國考察,出席國際會議,翻譯國外建築經濟專著。1956年,原國傢基本建設委員會建築科學院編制瞭建築經濟研究十二年規劃(1956~1967年),推動瞭學科的建立。1958年,原建築工程部建築科學研究院設立瞭建築經濟研究室(該研究室於1980年發展成為建築經濟研究所)。1979年,中國建築學會成立建築經濟學術委員會,對學科的基本理論、方法以及現實經濟問題,開展瞭多種形式的學術研究,出版瞭建築經濟刊物,並在1983年制定瞭七年規劃(1984~1990年),確定瞭進一步完善學科理論體系和提高學科水平的各項任務。

  展望 在中國,建築經濟學還很年輕。它將通過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逐步建立以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理論為基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經濟學理論體系;在加強國際建築經濟學科的信息交流中,研究、吸收和應用一切現代社會化生產和經營的理論、現代科學手段和數學方法;加強建築經濟的人才培養;以促進學科水平和建築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