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某些化學溶液註入地基土中,通過化學反應生成膠凝物質或使土顆粒表面活化,在接觸處膠結固化,以增強土顆粒間的連結,提高土體的力學強度的方法。常用的加固方法有矽化加固法、堿液加固法、電化學加固法和高分子化學加固法。

  矽化加固法 通過打入帶孔的金屬灌註管,在一定的壓力下,將矽酸鈉(俗稱水玻璃)溶液註入土中;或將矽酸鈉及氯化鈣兩種溶液先後分別註入土中。前者稱為單液矽化;後者稱為雙雙液矽化。

  單液矽化適用於加固滲透系數為0.1~2.0米/日的濕陷性黃土和滲透系數為0.3~5.0米/日的粉砂。加固濕陷性黃土時,溶液由濃度為10~15%的矽酸鈉溶液摻入2.5%氯化鈉組成。溶液入土後,鈉離子與土中水溶性鹽類中的鈣離子(主要為硫酸鈣)產生離子交換的化學反應,在土粒間及其表面形成矽酸凝膠,可以使黃土的無側限極限抗壓強度達到0.6~0.8兆帕。加固粉砂時,在濃度較低的矽酸鈉溶液內(比重為1.18~1.20)加入一定數量的磷酸(比重為1.02),攪拌均勻後註入,經化學反應後,其無側限極限抗壓強度可達0.4~0.5兆帕。

  雙液矽化適用於加固滲透系數為2~8米/日的砂性土;或用於防滲止水,形成不透水的帷幕。矽酸鈉溶液的比重為1.35~1.44,氯化鈣溶液的比重為1.26~1.28。兩種溶液與土接觸後,除產生一般化學反應外,主要產生膠質化學反應,生成矽膠和氫氧化鈣。在附屬反應中,其生成物也能增強土顆粒間的連結,並具有填充孔隙的作用。砂性土加固後的無側限極限強度可達1.5~6.0兆帕。

  矽化法可達到的加固半徑與土的滲透系數、灌註壓力、灌註時間和溶液的粘滯度等有關,一般為0.4~0.7米,可通過單孔灌註試驗確定。各灌註孔在平面上宜按等邊三角形的頂點佈置,其孔距可采用加固土半徑的1.7倍。加固深度可根據土質情況和建築物的要求確定,一般為4~5米。

  矽酸鈉的模數值通常為2.6~3.3,不溶於水的雜質含量不超過2%。此法需耗用矽酸鈉或氯化鈣等工業原料,成本較高。其優點是能很快地抑制地基的變形,土的強度也有很大提高,對現有建築物地基的加固特別適用。但是,對已滲有石油產品、樹膠和油類及地下水pH值大於9的地基土,不宜采用矽化法加固。

  堿液加固法 堿液對土的加固作用不同於其他的化學加固方法,它不是從溶液本身析出膠凝物質,而是堿液與土發生化學反應後,使土顆粒表面活化,自行膠結,從而增強土的力學強度及其水穩定性。為瞭促進反應過程,可將溶液溫度升高至80~100°C再註入土中。加固濕陷性黃土地基時,一般使溶液通過灌註孔自行滲入土中。黃土中的鈣、鎂離子含量較高,采用單液即能獲得較好的加固效果。

  電化學加固法 在地基土中打入一定數量的金屬電極桿,通過電極導入直流電流,使水分從陰極排走,從而使土固結。用電化學法加固地基時,主要發生三個過程:①電滲,電滲後土大量脫水並固結;②離子交換作用,交換時吸附的鈉、鈣被氫及鋁代替;③結構形成過程,由鋁膠形成土粒結構,也可采用電流和化學溶液配合的方法使土加固,即化學溶液通過帶孔的灌註管網註入土中,通電後溶液隨著水的運動由陽極向陰極擴散,提高加固效果。

  電化學法一般用於加固滲透系數小於0.1米/日的淤泥質地基。但此法昂貴,需由專門的設備作試驗,確認有效後才采用。

  高分子化學加固法 將高分子化學溶液壓入土中進行地基處理的一種方法。它適用於砂類土地基加固、帷幕灌漿,以及地下工程的止水堵漏;對壩基工程的泥化夾層與斷層破碎帶的加固亦有成效,如將氰凝灌入砂土後的抗壓強度可達10.0兆帕。

  用於地基加固的高分子材料品種較多,有脲醛樹脂、丙烯酰胺類(也稱丙凝)、聚氨酯類(也稱聚氨基甲酸酯或氰凝)等,其中以聚氨酯類比較好。60年代末,日本首先研制的TACSS灌漿材料和中國在70年代初研制成的氰凝,都是以過量的異氰酸酯與聚醚反應而得,稱為預聚體。預聚體含有一定量的遊離異氰酸基(-NCO)能與水反應,當漿液灌入土中時,-NCO基遇水後在催化劑作用下,進一步聚合和交聯,反應物的粘度逐漸增大而凝固,生成不溶於水的高分子聚合物,達到加固地基的目的。

  氰凝灌漿的特點是:遇水反應後,由於水是反應的組成部分,因此,漿液被水沖淡或流失的可能性較小;而且在遇水反應過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使漿液發生膨脹,向四周滲透擴散,又擴大瞭加固范圍。高分子材料價格昂貴,限制瞭它的使用。有劇毒,施工中應有防毒措施,並應考慮對環境污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