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提升裝置滑升範本以灌築豎向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方法。

  沿革 20世紀20年代,美國曾使用手動螺旋式千斤頂滑升範本的方法修建筒倉。40年代中期,瑞典出現瞭顎式夾具穿心式液壓千斤頂和高壓油泵,用脈衝程式控制滑升,使這項施工技術得到瞭改進和發展。其後很多國傢和地區採用該法建造瞭不少高聳建築。例如,加拿大多倫多城的550米高的電視塔(見彩圖)、香港的218米高65層的合和大廈(見彩圖)都是是采用這種方法建造的。中國最初在修建筒倉時也使用螺旋式千斤頂滑升模板。60年代起開始用穿心式液壓千斤頂和自動控制裝置以建造高聳建築。1980年,北京在用這種施工方法修建20層住宅樓時采取逐層滑升、逐層現澆混凝土樓板的辦法,取得瞭三天完成一層樓的施工速度。1983年建造的高52層的深圳國際貿易中心主樓也是采用內外筒整體滑升的方法施工的。(見彩圖)

香港合和大廈

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滑升模板施工

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高553米,1975年建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構築物

  工作原理和基本構造 滑升模板的工作原理是以預先豎立在建築物內的圓鋼桿為支承,利用千斤頂沿著圓鋼桿爬升的力量將安裝在提升架上的豎向設置的模板逐漸向上滑升,其動作猶如體育鍛煉中的爬竿運動。由於這種模板是相對設置的,模板與模板之間形成墻槽或柱槽。當灌築混凝土時,兩側模板就借助於千斤頂的動力向上滑升,使混凝土在凝結過程中徐徐脫去模板。

  模板可用鋼制或木制,為瞭減少滑升時模板與混凝土之間的摩阻力,通常應做成頂邊寬比底邊小6~10毫米的梯形板。模板的外側須用圍圈框緊,圍圈和千斤頂提升架相連,千斤頂則支承在圓鋼桿上。提升架和提升架之間須設操作平臺,模板兩側須設懸吊腳手架,以利操作及行走。高壓油泵和自動控制裝置即放在操作平臺上。這樣當千斤頂爬升時便可通過提升架把模板和操作平臺一起提升。

  滑升模板的構造如圖所示。

  對於內外墻交錯復雜的建築物要合理佈置圓鋼桿和千斤頂的數量和位置,使一個區段內的模板能在同一水平面上均勻地滑升,一次建成該區段內的全部墻體,這就是滑升模板施工法的主要特點。

  施工工藝和方法 滑升模板的構造和滑升速度要根據建築物的性質、類型、形狀、施工季節、所用水泥品種、混凝土配合比等進行設計確定。通常應在設置模板結構後,先做滑升試驗,測定混凝土的凝固時間,據以制定灌築制度、勞動組織和操作程序,方能保證混凝土的施工質量。

  對於不同形式的建築物或構築物要采取不同的施工措施。例如,建造等截面構築物(如筒倉)時,組裝支模後即可連續滑升到預定高程。建造變截面截錐形(如煙囪)構築物則需備有固定圍圈、活動圍圈、固定模板、活動模板和收分模板等。滑升時,隨著截面縮小,須將活動模板抽出,代之以收分模板;依次滑升,依次收分,直到預定高程。如果構築物系雙曲線變截面體(如雙曲線冷卻塔)則須采用提升架直立、模板傾斜設置的方式或提升架傾斜設置的方式滑升。

  建造高層建築物時,通常有以下三種滑升方式:

  ① 墻體一次滑升,即利用滑升模板將建築物的內外墻一次築造到預定高程,然後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分樓層進行樓板及其他構件的安裝施工。

  ② 墻體分段滑升,即將建築物的內外墻分段滑升築造,每次滑升的高度應比擬安裝的樓板高出一兩層,再吊裝預制樓板或進行現澆。

  ③ 逐層滑升、逐層灌築樓板,即通過滑升模板將每一層墻體築造到上一層樓板的底標高後,把模板繼續向上空滑到模板底邊高出已築墻體頂面約30厘米處,然後將操作平臺上的活動板挪開,利用平臺之間的桁架梁支立模板、綁紮鋼筋和灌築樓板混凝土。

  以上三種方式中,中國使用的逐層滑升、逐層灌築樓板混凝土的施工方法,利於控制墻體的垂直度、增加結構的整體性和加快施工速度,對地震區建造高層房屋特別適用。

  質量控制 滑升模板施工的質量關鍵是保證建築物的垂直度。因此在滑升過程中必須控制各灌築部位的水平偏差,也就是縮小各千斤頂之間的升程偏差,盡可能做到同步等速。當前常用的辦法有:液壓千斤頂升程控制法、截止閥調平法、限位調平法、水位電極調平法和激光自動控制調平法。其中激光自動控制調平是用激光自動平面儀進行掃描,每一個液壓千斤頂上附設一套光電轉換裝置,通過放大的光電信號支配電磁閥的動作,從而控制高壓油泵的油路,使千斤頂在爬升過程中自動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