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房屋的勘察、規劃、設計、施工和設備調試等工作的總稱。最終目的是為人類生產與生活提供適宜的場所。

  沿革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黃河中遊出現架木巢屋。商代起建宮室於夯實的臺基上。西周(西元前1066~前771年)創造瞭夾板填土夯實的版築技術。漢代(西元前206~西元220年)木結構、成組鬥拱和磚石拱券已趨完善。南北朝(420~581年)佛教昌盛,寺塔風行。北宋熙寧年間(1068~10077年)開始編纂,元祐六年(1091年)成書的《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代完整的建築專著之一,也是官式建築的規范。北京現存的古建築群體現瞭中國古代建築技術的傳統風格。20世紀初,經濟的發展促使瞭工廠、商店等各類房屋的興建。隨著材料的更新和技術的進步,大跨度、高聳結構不斷出現。由於人類對環境的控制取得進展,建築的給水、排水、采暖、通風、空氣調節、照明、消防、隔聲、防塵等設備得以不斷改進,使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環境日趨舒適。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84年,城鎮新建各類房屋共23億米2,其中住宅約10億米2;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共有基建項目約22萬個,其中60%的項目包括房屋工程,這不僅展示瞭建築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表明房屋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房屋分類 按使用性質分為:①住宅;②公共建築:如會堂、展覽廳、影劇院、體育館等;③賓館、旅遊賓館、休養所等;④商場類建築;⑤文教衛生建築:如學校、醫院等;⑥交通用的車站、候機樓、電信樓等;⑦各類工業建築;⑧各類農牧業建築。

  房屋的組成 包括:①埋在地面以下的基礎和地下室;②承擋外力並傳力到基礎的柱、樓板、梁、框架、墻、屋蓋及支撐體系;③四周的圍護結構和內部的間隔墻;④房屋內外的建築裝修;⑤控制環境的供暖、通風、空氣調節、照明、防火消防和隔聲等系統;⑥樓梯間、電梯和自動扶梯等垂直運輸系統;⑦有線廣播、閉路電視、電話等通訊設備;⑧電力系統如大型建築物的備用發電設備等;⑨衛生設備和給水排水系統;⑩垃圾處理系統。

  勘察 建築場地的水文、地質等工程勘察非常重要。土壤的天然特性和地下水流量、水位深度對擬建房屋選擇基礎類型、埋深和尺寸起決定性作用。低層、中等面積的房屋,一般用天然地基,造價低廉。高層房屋荷載大,多選用人工地基,如木樁、鋼樁、混凝土樁等。在軟弱地基上可用底面積大、整體性好的基礎如浮筏基礎、沉箱基礎等。

  規劃和設計 首先要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使用功能的要求,具有足夠穩定性和安全度,符合建築法規的要求並與環境協調一致。在地震區,須符合抗震要求。房屋是物質產品,又是藝術創作。規模較大的工業建築要考慮專業工藝特點;住宅建築要求平面合理、使用方便;公共建築具有廣泛的社會性,要在體型、立面、色調、內部空間、庭院綠化等方面給人們以美的感受,建築風格要體現時代的特點。

  施工 把規劃設計的圖紙,依據技術規范,結合當地水文、地質、氣象、資源、環境等社會條件,采取最有效的組織措施、合理的施工方法,使建築物在建造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技術經濟效果。施工是綜合性技術,包括施工技術和科學的組織管理兩項主要內容。施工技術是各項科學技術的綜合應用,選擇合理的、切合實際的施工方案,先進的機具和保證質量與安全的操作方法,科學的組織管理使工程達到質量好、進度快、勞動力省、材料消耗少、施工安全的綜合效益(見建築施工、建築施工管理)。

  展望 房屋工程量大面廣,今後面臨的課題是:①技術與經濟相結合,提高房屋設計的質量;②建築節能;③發展預制裝配和現場澆築混凝土作業的機械化,減輕勞動強度,減少手工操作;④推行標準模數制,方便部件拼裝、組合、代換,統一材料制品規格,減少切割損失;⑤發展建築材料、建築制品和建築設備的生產,重視工業廢料的利用;⑥加強項目工程的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