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木工程專傢、教育傢。字竹銘,1894年4月15日生於廣州,1981年8月15日卒於臺北。1915年畢業於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同年赴美,在美國橋樑公司實習並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1918年歸國後,20年代歷任代教授、教授、代理理校長、校長等職;20年代末至40年代,歷任鐵道部和交通部技正;隴海、粵漢、湘鄂、湘桂、天成、寶天鐵路或路段工程局(處)長兼總工程師、管理局局長;交通部次長、代理部長以及中央設計局設計委員等職。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40年代末辭去公職,在香港從事著譯。50年代初去臺灣,任臺灣大學教授,後連任臺灣石油公司董事長,1971年退休後任顧問;還擔任石門水庫籌建委員會委員等。

  淩鴻勛一生從事土木工程,主要是鐵路工程的教學和修築,曾負責修建隴海鐵路、粵漢鐵路等,其中如粵漢鐵路株(洲)韶(關)段的地質、地形情況復雜,工程艱巨,他用三年半時間,使粵漢鐵路在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前通車。抗日戰爭時期,他輾轉於隴海鐵路、粵漢鐵路、湘桂鐵路、南鎮段鐵路以及西南、西北各省的築路工地,實地指揮鐵路、公路的修築、搶修工程以及開辟國際通道等,對抗日戰爭時期的軍民運輸作出瞭貢獻。

  淩鴻勛的主要著作有:《鐵路工程學》、《橋梁學》、《中國鐵路概論》、《中國鐵路志》、《詹天佑先生年譜》、《詹天佑與中國鐵路》(合編)以及由他主編的《現代工程》等。

  淩鴻勛早年在美國曾參加發起組織“中國工程學會”,後與中國國內的“中華工程師學會”合並為“中國工程師學會”並多次被選為副會長、會長。1970年10月被選為臺灣“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名譽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