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有黑褐色釉或黑褐底色上由於析晶呈現花紋的黑釉瓷器。天目釉瓷源於中國福建省建陽水吉鎮窯生產的一種飲茶用黑釉瓷碗(建盞)。宋時,這種黑釉產品銷至浙江天目山廟會,由日本來中國學法禪僧帶回日本,受到日本飲茶界人士廣泛珍愛而獲得“天目”的稱謂。當時與建盞齊名的還有江西吉安永和鎮窯(吉州窯)生產的天目釉瓷,並以其獨特的天目釉斑紋和具有特色的工藝負有盛名。

  中國唐、宋時期飲茶已成為社會習尚。當時盛行一種半發酵的白茶,以黑盞襯托便於觀觀察茶色,於是黑盞風靡一時。民間建起瞭不少專門生產黑盞的瓷窯,其中以水吉鎮窯和永和鎮窯著稱於世。水吉鎮窯燒制的部分產品底足還刻有“供禦”和“進”字樣,專供宮廷使用。這兩處名窯盛於宋而衰於元末。宋末元初福建省的泉州成為中國沿海最大的商港,瓷器為當時的重要商品,因而促進瞭福建省瓷業的迅速發展。東南沿海一帶城市幾乎都建立瞭瓷廠,品種繁多,深受海外人士喜愛。在各類瓷器生產中,突出的就是稱作建窯瓷器的黑釉瓷。建窯瓷生產至元末逐漸衰落,隨之而起的是德化窯(見德化瓷)。

  天目釉瓷是黑色釉瓷的一種。一般黑釉瓷采用含鐵較多的粘土制成。這種原料便於取得,因此許多地區均能燒造,生產發展迅速。部分地區借助於優良的原料和先進的工藝及操作技術,創造出許多獨特的產品,其中之一就是天目釉瓷。天目釉瓷種類較多,以油滴釉、兔毫釉、木葉天目釉較為名貴。此外,還有玳瑁釉、剪紙漏花、鷓鴣斑等品種。油滴釉的特征是黑釉上有赤鐵礦和磁鐵礦小型晶體形成的斑點,閃出金色或銀色的光芒,由於其斑點在釉上分佈似油滴飛濺,因而得名。流傳至日本的天目油滴釉瓷碗,少數珍品釉中斑點周圍顯示出深藍色輝光和金色銀色的閃光,稱為“曜變天日”,為日本人珍藏,仿制者甚多。兔毫釉的特征是在紺黑色釉中有帶絲毛狀黃褐色或銀色條紋,由釉料熔融向下流動時析晶形成的似兔毫狀而得名。兔毫釉以水吉鎮窯產最為出名。木葉天目釉是選用樹葉,通過特殊加工,在釉上燒出葉紋而得。創造於永和鎮窯。

  為瞭恢復天目釉瓷,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研究單位和企業正在研究仿制,並試制成幾種名貴的天目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