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藤類植物莖桿的表皮和芯為原料的編織工藝品和實用品。

  沿革 唐代,廣東儋州(今海南島儋縣)、瓊州(今廣東瓊山)等地人們以野鹿藤編織成簾幕,有的還編有花卉、魚蟲、鳥禽等圖案,工藝精細。開元至元豐年間(713~1085),嶺南等地向朝廷進貢皮藤、五色藤盤。清代初期,民間藤器作坊有瞭發展,織作藤器者增多,特別是五羊(今廣州)等地藤器作坊更多。嘉慶十九年(1814)後,印尼等國的原原藤進口廣東,海南沙貝村漁民首先編織席、椅、褥墊等藤器,生產更加興旺。20世紀以來,廣東藤編除瞭海南、廣州、南海外,還發展到佛山、江門、石歧及東部地區,並以海南沙貝村、黃歧村為主,號稱藤編之鄉。80年代以來,湖南、浙江、雲南等地也發展藤編生產。藤編工藝品現已出口美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幾十個國傢和地區。

  工藝 藤編一般經過打藤(削去藤上的節疤)、揀藤、洗藤、曬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漂白、染色、編織、上油漆等十幾道工序。藤編主要以藤枝、藤芯或竹為骨架,然後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編織而成,充分發揮藤條柔軟、不易折斷的特點。

  在色彩上,大多采用原藤的淺黃色,或加工、漂白為白色、象牙色,顯得柔和典雅,有些則配以咖啡色、棕色等。藤傢具以粗大的藤條為骨架,經釘架,再用藤皮、藤芯編織而成,最後上油漆或上色。

  品種 藤編約有5000多個花色品種,主要有藤笪、藤席、藤織件、藤傢具等 4類,具有輕巧、涼爽、耐用等特點。①藤笪,是將藤皮編織成長幅的如同佈匹般的半成品。規格有37~89cm長,圖案不一,可以隨意剪裁。多用於室內裝飾。②藤席,分原色、間色兩大類,有床席、方席、枕席、大席以及沙發座套、手提籃等。③藤傢具,有桌、椅、沙發、凳、床、櫃、茶幾、箱、屏風等,其中藤椅產量最大。藤椅又有龍鳳椅、孔雀椅、梅花椅、蘭花椅、餐椅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以粗大藤條直接編織成大型藤傢具,如餐椅、桌、屏風、櫥櫃等,風格古樸粗獷,富有天然情趣和時代氣息,在國際市場很受歡迎。④藤織件,包括日用器具、玩具、裝飾品等,如手提籃、罐、盒、燈座、鏡架、書架、茶杯套、花盆套及青蛙、熊貓、象等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