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漆在木板、鋁板上髹漆、描繪、研磨等而製成的工藝畫。又稱磨漆畫。

  沿革 漆畫源於漆器的髹飾技法。《說苑》記載,“……舜釋天地,而禹受之。作為祭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在山東臨淄郎傢莊發現的東周漆器殘片,繪畫人物、屋宇、花鳥等,是現知最早的漆畫。河南信陽長臺山楚墓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漆瑟,彩繪神、怪、龍、蛇和狩獵、舞樂場面,所用色彩有鮮紅、暗紅、淺黃、黃、褐、綠、藍、白等。漢代漆漆器的發展,使作為裝飾紋樣的漆畫也得到發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棺、漆奩上都有大量漆畫,生動描繪瞭流雲、人、神、禽、獸。此後,歷代漆器髹飾工藝的發展,為漆畫成為獨立的品種奠定瞭基礎。

  現代中國漆畫約始於20世紀40年代。當時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漆器藝術傢沈福文創作瞭“金魚盤”、“堆漆鯉魚屏”等。60年代,工藝美術工作者把漆器中的技藝綜合運用到漆畫中,使漆畫成為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工藝畫。70年代,天津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創制瞭鋁板漆畫新品種,即以鋁板為底板,用防腐材料在鋁板上以線勾出畫稿,然後在酸液中腐蝕,使勾線保留下來,再塗飾彩漆,經幹燥後打磨而成。所用漆多為硝酸漆,色彩比較鮮明,具有時代氣息。

  工藝 漆畫制作工藝較復雜。首先是描制畫稿,並將畫稿復制在預先做好的胎板上,然後根據畫面需要設計工藝程序。

  漆畫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天然大漆,也可采用腰果漆和改性化學漆。調色顏料是性能比較穩定的化學顏料和礦物顏料,以桐油和稀釋的大漆調和。作畫常用的材料還有金箔、金粉、銀箔、銀粉、鋁箔、貝殼片、蛋殼等。漆畫技法有彩繪、刻漆、嵌漆、雕漆、堆漆、磨漆等。彩繪是最常用的工藝,一般以桐油入漆,調和顏料,在畫面上可勾勒、平塗,也可渲染、潑灑,以表現細膩或粗獷的風格。漆畫中運用金銀等材料進行勾線或渲染的,則稱描金或暈金。磨漆往往是漆畫髹飾的最後一道工序。經過彩繪的漆畫,罩上一層大漆,幹燥後用木炭或水砂紙打磨。畫面效果經打磨逐漸顯露。打磨後再推光,整個作品即告完成。

  漆畫髹飾完成後要在特殊的陰房裡幹燥。陰房內要求恒溫恒濕,保持25~35℃的溫度,70%~90%的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