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玩具。由 7塊幾何形薄板組成。因能啟發兒童智力,又稱智慧板。其他國傢稱七巧板為“唐圖”,即中國的圖板。

  七巧板由宋代的燕(宴)幾圖演變而來。燕幾為古代賓宴的案幾,開始由6張方形案幾組成,稱為骰子桌。後來,增加一小幾,合為7張,改稱七星,可以縱橫排列,組成多種幾何圖形,並按燕幾圖設席,以娛賓客。宋代黃伯思撰有《燕幾圖》,記述較詳。明代嚴澄著有《蝶幾譜》,他將宋代方形的宴幾改為三角形,用13張三角形的案幾合為蝶翅形,,稱為蝶翅幾,也可拼排出各種圖形。清初始有七巧板,成為遊戲器具。嘉慶年間(1796~1820),養拙居士著有《七巧圖》刊行於世,使七巧板廣為流傳。光緒四年(1878),童葉庚著有《益智圖》,將七巧板增加為15塊,稱為益智圖,又稱十五巧。

  七巧板以薄木板、厚紙片、塑料板等制成。其 7塊圖板聚合起來,呈正方形;分開後,可以拼排各種象形和概括性較強的圖形,可以啟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