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發代替絲線的刺繡。髮繡用的人發需經過選擇,並利用人發黑、白、灰、黃等色澤和細柔、光亮的特點,運用接針、滾針、切針、纏針等針法繡制字畫,針跡細密,風格雅潔,猶如國畫中的白描。

  據《女紅傳征略》記載,宋代已有髮繡“妙法蓮華經”。元代女畫傢管仲姬繡制的“觀音像”,其觀音的發絲、眉毛、眼睛等部位都以人髮繡制,現藏南京博物院。明代夏明遠的髮繡“黃鶴樓”、“滕王閣”,後人稱其侔於鬼工。浙江倪仁吉的髮繡“大士像”,神態端莊,現藏北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代,有的貞女、孝婦和僧尼剪下自己的青絲,繡制“觀音像”、“如來佛”等,以示虔誠。中國發繡主要產於江蘇省的蘇州、東臺以及山東省的濟南、青島等地。20世紀50年代以來,蘇州刺繡研究所繡制瞭發繡“屈原像”、“長生殿”和雙面發繡“寒山寺”等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