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設備管理是按一定的方針政策對設備的規劃、設計、安裝、使用、維修、改造、更新和報廢等全過程所進行的系統管理。狹義的設備管理是指從設備購置開始至報廢為止的管理。為提高設備管理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代機械工業的設備管理採用瞭現代管理理論(見管理工程)、故障物理學、可靠性工程和維修性工程等科學理論,並使設備管理逐步形成一門新的工程學科。

  中國的設備管理維修體制 中國機械工業企業在50年代主要采用蘇聯的計劃預修制度。60年代結合中國情況制定出專群結合的群眾管理設備的方法,提出設備應整齊、清潔、潤滑、安全的4項要求,制定潤滑定點、定質、定量、定期、定人的五定制度以及預防為主,維護和計劃檢修並重的設備維修方針,逐步提高瞭設備管理的水平。70年代初又推行瞭日常保養、一級保養、二級保養制度,開展群眾性的設備大檢查,改善瞭設備維護保養工作。70年代末吸收歐美和日本的設備管理經驗,進行瞭設備管理的改革,推行設備的目標管理、設備前期管理,一些企業開始建立設備管理的質量保證體系,開展專群結合的設備管理工作。圖為中國的一種設備管理環形模式。

  計劃預修制度 計劃預修制度屬於一種定期修理制度。它首先規定在用設備相鄰兩次大修之間的時間(新設備是從投產至第一次大修的時間)間隔為修理周期。在一個修理周期內規定若幹次中修、小修、檢查和日常維護等計劃修理內容。修理周期內各項計劃修理的排列順序稱為修理周期結構。計劃預修制度還根據設備的修理復雜程度確定修理復雜系數,並為每一修理復雜系數規定勞動量和停歇時間等定額。計劃預修制度很難適應設備的千差萬別的實際情況。在70年代末期,蘇聯部分企業開始采用規程化技術維護制度,即增加定期檢查次數,根據檢查結果制訂日常修理計劃,取消過去的計劃小修和中修,減少瞭總的修理工作量。

  預防性維修 歐美國傢比較普遍實行預防性維修體制。實行預防性維修的目標是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使設備有足夠的可利用率和盡可能低的維修費用。設備可利用率的衡量標志是

式中Μ MTBF為平均故障間隔時間,標志設備的可靠性;Μ MTTR為平均每次修理時間,標志設備的維修性;Μ MWT為由於維修力量或物質條件的限制平均每次修理所需的等待時間,標志維修效率。

  生產輸出的數量和質量決定於設備的生產能力和這種能力的可利用率。維修對設備的可利用率有很大影響,如上式,提高設備的可利用率就是盡可能延長ΜMTBF和盡可能縮短(ΜMTTRMWF),為此就需要:提高設備的可靠性設計,延長設備零件的壽命;提高設計的維修性,使維修作業能在短時間完成;改善維修作業所需的零件、材料、工具、設備、圖紙、標準件的管理系統等。

  預防維修體制是一種追求經濟效果的維修,它針對不同的設備或設備的不同部位、不同故障的類型和發生故障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維修費和劣化損失費)采取不同的維修方式。

  全員參加的生產維修 全員參加的生產維修的含義是:①以追求設備綜合效率為最高目標;②確立以設備耐用期為對象的全系統;③涉及到設備的計劃、設計、制造、安裝、使用、維修等所有部分;④從領導者到第一線工人全體參加;⑤依靠小組自主活動推進工作。

  所謂設備的綜合效率化,就是充分發揮人-機系統的能力,盡可能減少影響設備充分發揮能力的6大損失,即故障損失、工裝模具更換調整的損失、小故障停機(空轉)的損失、速度損失、廢次品返修的損失、調試生產的損失等。

   設備效率化的指標是:

     時間開動率×性能開動率×合格品率

其中:

  開展全員參加的生產維修的5項主要工作是:①設備效率的個別改善;②建立自主維修體制;③建立維修部門的計劃維修體制;④運轉、維修的技能教育訓練;⑤建立設備初期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