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地下建築,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鉤(1573~1620年)的陵墓。明十三陵之一。在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南麓。1584年開始興建,1590年陵墓全部完工。其地下建築一般稱“地下宮殿”(簡稱地宮),於1957年發掘。定陵的建築主要有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和地宮等部分。定陵的地宮位於明樓的正後部,是陵墓建築中的主要部分,其中埋葬著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個皇後。

  地下宮殿距地面27米,總面積為1195米22,由前、中、後、左、右五個高大寬敞的殿堂聯結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結構(拱頂直墻石襯砌),不用梁、柱,前、中殿連成一個長方形的甬道,後殿則橫在頂端(見圖)。前、中、後三殿之間,各設一道結構相同、全部用料石構築成的券門,券門下是兩扇漢白玉石門,其高為3.3米,寬1.7米,重約4噸。石門制作工整細致,又十分合理,大部由原石雕鑿而成。前、中殿的空間較大,由地坪至拱券頂高7.2米,兩殿連接長為58米。殿內地坪均用“金磚”鋪地。中殿左、右兩側有兩條甬道,通向左、右配殿,甬道口裝有青石門,形體較小。兩個配殿全部用料石起券(即石襯砌),殿高7.1米,寬6米,長26米。後殿的空間最大,其高為9.5米,寬9.1米,長30.1米。殿內設棺床,地坪鋪以磨光的光斑石。

  明代地下宮殿采用瞭很大的料石砌築成拱券式的石結構,能承受較大的壓力,采用明挖法施工,將覆蓋土夯填密實,又精心做好四周的防排水設施,距今雖已有400年,但無一處塌陷,且很少出現滲漏水現象。(見彩圖)

著名地下工程——明朝定陵地下宮殿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