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齒輪的輪齒互相嚙合傳遞軸間的動力和運動的機械傳動。齒輪傳動應用極廣,其特點是結構緊湊,效率高,壽命長,工作可靠,傳動比準確;但製造精度和安裝精度要求較高,否則雜訊較大,齒輪承載能力將會降低。

  分類 齒輪傳動可按其軸線的相對位置分類,詳見圖1和表。

齒輪傳動按軸線相對位置分類

  齒輪傳動按齒輪的外形可分為圓柱齒輪傳動、錐齒輪傳動、非圓齒輪傳動、齒條傳動和蝸桿傳動。按輪齒的齒廓曲線可分為漸開線齒輪傳動、擺線齒輪傳動和圓弧齒輪傳動等。由兩個以上的齒輪組成的傳動稱為輪系。根據輪系中是否有軸線運動的齒輪可將齒輪傳動分為普通齒輪傳動和行星齒輪傳動,輪系中有軸線運動的齒輪就稱為行星齒輪。齒輪傳動按其工作條件又可分為閉式、開式和半開式傳動。把傳動密封在剛性的箱殼內,並保證良好的潤滑,稱為閉式傳動,較多采用,尤其是速度較高的齒輪傳動,必須采用閉式傳動。開式傳動是外露的、不能保證良好的潤滑,僅用於低速或不重要的傳動。半開式傳動介於二者之間。

  齒廓嚙合基本定律 齒輪傳動的平穩性要求在輪齒嚙合過程中瞬時傳動比i=主動輪角速度/從動輪角速度=ω1/ω2=常數,這個要求靠齒廓來保證。圖2表示兩嚙合的齒廓E1E2在任意點K接觸,過K點作兩齒廓的公法線N1N2,它與連心線O1O2交於C點。兩齒廓嚙合過程中保持接觸的條件是齒廓E1上的K點速度vK1和齒廓E2上的K點速度vK2在公法線N1N2方向的分速度相等,即vKn1=vKn2=vKn。由O1O2分別向N1N2線作垂線交於N1N2點。則

。傳動比為

上式表明,兩輪齒廓必須符合下述條件:"兩輪齒廓不論在任何位置接觸,過接觸點的公法線必須過連心線上的定點 C──節點。"這就是圓形齒輪的齒廓嚙合基本定律。能滿足該定律的曲線有很多,實際上還要考慮制造、安裝和承載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一般隻采用 漸開線、 擺線和圓弧等幾種曲線作齒輪的工作齒廓,其中大部分為漸開線齒廓。

  對漸開線齒輪來說圖2中的

分別是輪1和輪2的基圓半徑 r b1r b2N 1 N 2線是兩個基圓的內公切線,即兩齒廓任意接觸點的公法線與其重合。因為兩基圓在一個方向隻有一條內公切線,所以任意接觸點的公法線都通過定點 C,這表明用漸開線作齒廓符合齒廓嚙合基本定律。

  以O1O2為圓心過節點C所繪的兩個圓互稱節圓。輪1的節圓半徑

,輪2的節圓半徑

漸開線齒輪具有下述特性:① N 1 N 2是兩齒廓接觸點的軌跡,稱為嚙合線,它是一條直線。②過節點 C作兩節圓的公切線 tt,它與嚙合線 N 1 N 2間的夾角 α′稱為嚙合角,它是常數。③齒面間的壓力總是沿著接觸點的公法線 N 1 N 2方向,所以漸開線齒輪在傳遞動力時齒面間的壓力方向不變。④傳動比與兩輪基圓半徑成反比。齒輪制成後,基圓是確定的,因此在運轉中即使中心距與設計的有點偏差,也不會影響傳動比,這一特性稱為傳動的可分性,它對齒輪的加工、裝配及維修十分有利。⑤兩齒廓僅在節點 C接觸時齒面間無滑動,而在其他點接觸時齒面間皆有滑動,且距節點愈遠,滑動愈大。⑥由於漸開線齒輪可以和直線齒廓的齒條相嚙合,故它可以用直線齒廓的 刀具展成加工,刀具容易制造,且加工精度可以高。

  重合度 重合度是影響齒輪能否連續傳動的重要參數。如圖2所示,輪齒嚙合是由主動輪的齒根與從動輪的齒頂接觸開始的,即從動輪的齒頂圓與嚙合線的交點A是嚙合的開始點。隨著輪1的轉動,推動著輪2旋轉,接觸點沿著嚙合線移動,當接觸點移到輪1的齒頂圓與嚙合線的交點E時(圖中虛線位置),這時齒廓嚙合終止,兩齒廓開始分離,E點是嚙合終止點,

是實際嚙合線長。如果前一對齒還在 E點以前的 D點接觸,後一對齒已於 A點接觸,這時傳動是連續的;如果前一對齒已於 E點離開,而後一對齒尚未進入嚙合,這時傳動就出現中斷。可見連續傳動的條件是實際嚙合線長 應大於或等於 ,因為 等於基節 p b,故連續傳動的條件為

考慮齒輪的制造、安裝誤差及變形的影響,實際中常要求 ε≥1.1~1.4。重合度愈大,傳動愈平穩。以上所述是指的圓柱齒輪的端面重合度,對斜齒圓柱齒輪尚有縱向重合度。

  一對齒輪能夠正確的嚙合的條件是二者必須模數相等、壓力角相等。

  齒輪傳動類型 

  圓柱齒輪傳動 用於平行軸間的傳動,一般傳動比單級可到8,最大20,兩級可到45,最大60,三級可到200,最大300。傳遞功率可到10萬千瓦,轉速可到10萬轉/分,圓周速度可到300米/秒。單級效率為0.96~0.99。直齒輪傳動適用於中、低速傳動。斜齒輪傳動運轉平穩,適用於中、高速傳動。人字齒輪傳動適用於傳遞大功率和大轉矩的傳動。圓柱齒輪傳動的嚙合形式有3種:外嚙合齒輪傳動,由兩個外齒輪相嚙合,兩輪的轉向相反;內嚙合齒輪傳動,由一個內齒輪和一個小的外齒輪相嚙合,兩輪的轉向相同;齒輪齒條傳動,可將齒輪的轉動變為齒條的直線移動,或者相反。

  錐齒輪傳動 用於相交軸間的傳動。單級傳動比可到6,最大到8,傳動效率一般為0.94~0.98。直齒錐齒輪傳動傳遞功率可到370千瓦,圓周速度5米/秒。斜齒錐齒輪傳動運轉平穩,齒輪承載能力較高,但制造較難,應用較少。曲線齒錐齒輪傳動運轉平穩,傳遞功率可到3700千瓦,圓周速度可到40米/秒以上。

  雙曲面齒輪傳動 用於交錯軸間的傳動。單級傳動比可到10,最大到100,傳遞功率可到750千瓦,傳動效率一般為0.9~0.98,圓周速度可到30米/秒。由於有軸線偏置距,可以避免小齒輪懸臂安裝。廣泛應用於汽車和拖拉機的傳動中。

  螺旋齒輪傳動 用於交錯間的傳動,傳動比可到5,承載能力較低,磨損嚴重,應用很少。

  蝸桿傳動 交錯軸傳動的主要形式,軸線交錯角一般為90°。蝸桿傳動可獲得很大的傳動比,通常單級為8~80,用於傳遞運動時可達1500;傳遞功率可達4500千瓦;蝸桿的轉速可到3萬轉/分;圓周速度可到70米/秒。蝸桿傳動工作平穩,傳動比準確,可以自鎖,但自鎖時傳動效率低於0.5。蝸桿傳動齒面間滑動較大,發熱量較多,傳動效率低,通常為0.45~0.97。

  圓弧齒輪傳動 用凸凹圓弧做齒廓的齒輪傳動。空載時兩齒廓是點接觸,嚙合過程中接觸點沿軸線方向移動,靠縱向重合度大於1來獲得連續傳動。特點是接觸強度和承載能力高,易於形成油膜,無根切現象,齒面磨損較均勻,跑合性能好;但對中心距、切齒深和螺旋角的誤差敏感性很大,故對制造和安裝精度要求高。

  擺線齒輪傳動 用擺線作齒廓的齒輪傳動。這種傳動齒面間接觸應力較小,耐磨性好,無根切現象,但制造精度要求高,對中心距誤差十分敏感。僅用於鐘表及儀表中。

  行星齒輪傳動 具有動軸線的齒輪傳動。行星齒輪傳動類型很多,不同類型的性能相差很大,根據工作條件合理地選擇類型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是由太陽輪、行星輪、內齒輪和行星架組成的普通行星傳動,少齒差行星齒輪傳動,擺線針輪傳動和諧波傳動等。行星齒輪傳動一般是由平行軸齒輪組合而成,具有尺寸小、重量輕的特點,輸入軸和輸出軸可在同一直線上。其應用愈來愈廣泛。

參考書目

 會田俊夫監修,金公望譯:《圓柱齒輪的設計》,中國農業機械出版社,北京,1983。(會田俊夫監修、円筒歯車の設計,大河出版社,1976。)

 太原工學院齒輪研究室主編:《圓弧齒輪》,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1980。

 Gustav Niemann,Machine Elements,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New York,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