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綱的1目。通稱海牛。外形呈紡錘形,頗似小鯨,但有短頸,與鯨不同。體長2.5~4.0米,體重達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儲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體溫;前肢特化呈槳狀鰭肢,沒有後肢,但仍保留著一個退化的骨盆;有一個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鰭;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獸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體則軀幹基本無毛,僅嘴唇周圍有須,頭部有觸毛;頭大而圓,唇大,由於短頸,頭能靈活地活動,便於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適於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潛水時封住鼻孔;腸的長度超過200米;胃分兩室,賁門室有腺狀囊,幽門室有1對盲囊;眼小,視覺不佳;聽覺良好。肺窄而長,無肺小葉;頭骨大,但顱室較小,腦不發達。

  現代海牛目僅存兩個科:海牛科(Trichechidae)下有1屬3種,即南美海牛(巴西海牛),分佈在巴西亞馬孫河和委內瑞拉奧裡諾科河上遊及中遊,是淡水海牛;北美海牛,主要棲息在加勒比海沿岸,可到江灣中去吃水草;西非海牛,分佈在西非海岸、淺灣、河流及乍得湖和喀麥隆湖中。儒艮科(Dugongidae)僅1屬1種──儒艮,分佈自非洲東海岸,經印度洋至中國廣東省和臺灣沿岸。為國傢保護動物。海牛類生活在淺海及河口,僅少數種類(如南美海牛)棲息在河流中。禦敵能力不強,行動遲緩。每天吃27~45千克水草,因而淺海和河口的航道很少被水草阻塞。肉、皮和脂肪均可利用。因濫捕而數量銳減,乃至絕滅。雄海牛睪丸生在腹腔中。雌獸具雙角子宮,環狀胎盤。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約1年,每胎在水中產1仔。生出後,母獸把幼獸舉出水面,馱在背上,過兩小時,又逐漸把幼獸浸到水中,幼獸便能隨著母獸遊泳。海牛類吃水草須潛入水中,10~16分鐘後浮至水面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