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I,原子序數53,原子量126.90447,屬週期系ⅦA族。

  發現 1811年法國化學傢B.庫圖瓦發現海藻灰溶液與硫酸作用後放出紫色氣體,並研究瞭這種未知物的許多性質。後經H.大衛和J.-L.蓋-呂薩克研究,正式確認庫圖瓦發現的是新元素,蓋-呂薩克將它命名為iodine。它來源於希臘文ioeidēs,原意為“紫色的”。

  <存在 碘在地殼中的含量為3×10-5%。碘主要來源於智利硝石中的碘酸鈉和碘酸鈣;還以碘化物形式存在於海水、海藻、油井鹽水和人體的甲狀腺中。穩定同位素碘127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唯一同位素。

海鹽、海水、海藻——氯、溴、碘的主要來源

碘的升華

  物理性質 在常溫常壓下,單質碘為紫黑色並帶金屬光澤的固體(見彩圖);熔點113.5℃,沸點184.35℃,密度4.93克/厘米3。晶態碘有很高的蒸氣壓,加熱時可以不熔化成液體而直接升華成氣體(見彩圖)。利用碘易升華的特性,可以制備純碘。氣態碘顯深紫色,有刺激性氣味。碘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溴和氯低,但易溶於碘化鉀溶液以及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和苯中。

  化學性質 碘的電子構型為(Kr)4d105s25p5,氧化態有-1、+1、+3、+5、+7。碘溶於水很快發生水解:

I2+H2O

HIO+ H ++ I -

溶液顯弱酸性,加酸可抑制水解;加堿則促進水解,因此碘易溶於堿:

I2+2OH-

IO -+ I -+ H 2 O

但是生成的次碘酸鹽極不穩定,又歧化分解(見歧化反應)成碘酸鹽和碘化物:

3IO-

IO 3 -+ 2I -

於是,總反應方程式為:

3I2+6OH-

IO 3 -+ 5I -+ 3H 2 O

在酸性介質中則發生此反應的逆反應。利用此逆反應可制備碘。

  在水溶液中,碘的氧化性比氯和溴弱得多,隻有強還原劑硫化氫和硫代硫酸鈉才能將它還原成碘離子:

I2+H2S─→S+2HI

I2+2S2O娫 ─→S4O婇+2I-

後一反應在分析化學中被用來測定碘。在水溶液中,強氧化劑可以將碘氧化成正氧化態的化合物。例如,氯可將碘氧化成氯化碘ICl或碘氯絡離子 ICl 3 -

I2+Cl2+2Cl-─→2ICl3-

氯也能將碘氧化成碘酸:

I2+5Cl2+6H2O─→2IO3-+10Cl-+12H+

在堿性溶液中,過量的氯甚至能將碘氧化成高碘酸鹽:

I2+7Cl2+24OH-─→2IO嵾+14Cl-+12H2O

濃硝酸可將碘直接氧化成碘酸:

3I2+10HNO3─→6HIO3+10NO+2H2O

  除貴金屬外,固態碘可與其他所有金屬化合成碘化物;可與電負性比它小的非金屬化合成共價型(見共價鍵)的碘化物;與其他鹵素作用,生成鹵素互化物,例如IBr、ICl、ICl3IF3IF5IF7等。

  碘的典型有機反應有:芳香族化合物的親電子取代反應,形成芳基碘化物;碘在不飽和烴的多重健上的加成反應。

  極微量的碘與多羥基化合物淀粉相遇,立即形成深藍色的配合物,這是定性檢驗碘的靈敏方法。

  制法 主要生產方法是將智利硝石中的碘酸鹽用亞硫酸氫鈉還原:

2NaIO3+5NaHSO3─→3NaHSO4+2Na2SO4+I2+H2O

海水、海藻灰和油井鹽水中的碘化物可在硫酸介質中用 二氧化錳氧化:

2NaI+MnO2+3H2SO4─→MnSO4+2NaHSO4+I2+2H2O

也可用氯從碘化物溶液中置換碘:

NaI+Cl2─→I2+2NaCl

  應用 碘對動植物的生命是極其重要的。海水裡的碘化物和碘酸鹽進入大多數海生動植物的新陳代謝循環中。在高級哺乳動物中,碘以碘化氨基酸的形式集中在甲狀腺內,缺乏碘會引起甲狀腺腫大。

  碘主要用作消毒劑,如碘酒和碘仿CHI3;碘化物作為食物補充劑,用於治療甲狀腺腫大和心臟病;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半衰期為8天)用於放射性治療和放射性示蹤技術(見碘標記化合物)。

  

參考書目

 M.C.斯尼特等編,何兆雄等譯:《無機化學大綱》,第3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1963。(M.C.Sneedet al.,ed.,Comprehensive Inorganic Chemistry,Vol.3,Macmillan,London,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