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綱的1目。咀嚼式口器;前翅鞘質,極短而後端平截;腹端多具鉗狀尾鋏。本目昆蟲俗稱蠼螋。全世界已知約1200種,中國已知70餘種。多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溫帶較少。

  中、小型昆蟲,體長而扁平。頭部扁闊,複眼圓形,少數種類複眼退化,僅呈痕跡狀,如蝠螋科;有些種類無複眼,如鼠螋科。觸角10~30節,多者可達50節,線形。上顎發達,較寬,其前端有小齒。前胸遊離,較大,近方形;後胸有後背板。腹板較寬,除少數種類外,多具翅。前翅翅短,革質,末端多平截,無翅脈,左右翅在背中央相遇,呈直線形,不相重疊;後翅膜質,寬大扇形。基部的翅脈粗,圍成2~3個翅室。臀域大,翅脈呈輻射狀。靜止時,後翅折疊隱藏於革質前翅下。足較短,跗節3節,具爪。腹部11節,常有8~10節露於翅外。第1背板與後胸背板愈合,基部幾節背板兩側或有臭腺,能散發臭氣;第11腹節背板形成肛上板和肛側板。蠼螋亞目和鼠螋科的雄蟲第8、9腹節背板不易看見,第1腹板通常不見,雄蟲第2~9節腹板和雌蟲第2~7節腹板明顯可見。兩性成蟲的第10腹板均為1對位於尾須基部的片狀物。尾須1對。在蠼螋亞目中,尾須不分節,鋏狀。鋏形常因種類的不同而有變化,甚至同種的不同個體,其鋏形也可有差異。雄蟲尾鋏較雌蟲發達、鼠螋屬的尾須針狀,不分節。鋏狀尾須可用於防禦、捕食和求偶。雄性生殖器的形狀常因種類不同而異。大尾螋科、蠼螋科均有2個陽莖,多數種類的雄蟲隻有一個陽莖(見圖)。

  發育屬漸變態類。1年發生1代。卵多產,雌蟲產卵可達90粒。卵橢圓形,白色。若蟲4~5齡,外形與成蟲相似、唯尾鋏細弱,呈尖釘狀。翅芽於2齡時出現,以卵越冬。雌蟲有護卵育幼的習性。雌蟲在石下或土下作穴產卵,然後伏於卵上或守護其旁,低齡若蟲與母體共同生活。

  本目昆蟲多為夜行性,白天伏於土壤中、石塊下、樹皮上、雜草間。雖有翅,但很少飛翔。少數種類有趨光性。多為雜食性,某些種類寄生於其他動物,如鼠螋科的種類為嚙齒類的外寄生生物。有些種類能捕食葉蟬、吹綿蚧以及潛葉性鐵甲、灰翅夜蛾、斜紋夜蛾等的幼蟲。

  革翅目的分類系統,各學者觀點尚不一致。一般根據復眼、尾須和翅的情況,並結合生殖器的特征和生活習性,分為三個亞目:蝠螋亞目(Arixenina)、鼠螋亞目(Hemimerina)和蠼螋亞目(Forficulina)。蝠螋亞目和鼠螋亞目各含1科,蠼螋亞目目前有人分為6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