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的運動,湖水中溶解物質的化學反應,湖泊以及沼澤中的生物活動對湖盆的破壞和建造作用的總稱。湖泊的地質作用包括剝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由於湖水是相對靜止的水體,水動力不強,所以湖水的破壞作用一般限於湖岸帶。湖浪和湖流對湖岸的改造,以及對碎屑的搬運作用與海浪和洋流的作用相似,隻是強度弱,規模小。

  湖泊的沉積作用 湖泊的地質作用以沉積作用為主。包括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和生物沉積。湖泊的沉積作用主要受氣候條件的控制,不同的氣候區內沉積作用及其沉積物有明顯的差別。

  潮濕氣候區湖泊的沉積作用 潮濕氣候區的降雨豐沛,生物繁茂,風化作用比較徹底。湖泊匯聚瞭由地表流水、地下水、冰川融雪水,以及風帶來的碎屑和溶解物質。由於這裡蒸發量小,常為淡水湖,湖泊的沉積作用主要是機械碎屑沉積和生物沉積,少量是化學沉積。

  ①碎屑沉積。湖水運動的強度通常由岸邊向湖心逐漸減弱,所以較粗的沙、礫沉積在沿岸帶,形成湖灘、沙洲等。在廣大的湖心區沉積的是湖流搬運來的粉沙、粘土構成的湖泥。入湖河流將大量碎屑沉積在河口處,形成三角洲。三角洲不斷擴大,湖泊逐漸變小淤淺,甚至消失(見圖)。

  ②生物沉積。潮濕氣候區的淡水湖中生長著大量生物,包括底棲生物、遊泳生物和浮遊生物,以及隨湖水深淺呈環狀分佈的近岸植物。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隨泥沙一起堆積在湖底,即為生物沉積。大量低等生物遺體在缺氧和多硫化氫(H2S)環境下經過菌解,合成為瀝青。瀝青分散在湖泥中形成顏色不同的膠狀粘泥,叫腐泥。腐泥的碳和氫含量較高,經成巖作用變為腐泥煤,其含礦物質大於33%的叫瀝青粘土,硬結成巖變為油頁巖。迅速掩埋於深處的厚層腐泥在還原環境下,在較高的溫度和壓力,以及放射性等作用下可以變為石油。

  ③化學沉積。經化學風化從巖石中析出的含鐵、錳、鋁、矽和磷等的以膠體為主的溶液,由河流及地下水帶入湖中,在適宜的條件下,由膠凝作用或細菌等生物的作用,可以形成含鐵、錳、鋁的礦物,其中以褐鐵礦、菱鐵礦和黃鐵礦等最常見。

  幹旱氣候區湖泊的沉積作用 幹旱氣候區的湖泊多是無出口的不泄水湖。化學風化析出的可溶鹽類不斷匯聚於湖中,強烈的蒸發作用使湖水含鹽度不斷升高。湖水濃縮,溶液達到過飽和狀態時,鹽類便陸續發生沉淀。易溶鹽類沉積的順序一般是:碳酸鹽(方解石等)→硫酸鹽(石膏、芒硝等)→氯化物(食鹽、鉀鹽等)。這種混合溶液中溶解物質按各自溶解度大小,先後達到過飽和狀態而依次析出的現象稱沉積分異。

  沼澤的生物沉積 沼澤是土壤經常為水飽和,地表長期或暫時積水,有濕生和沼生植物,堆積泥炭,或雖無泥炭堆積,但有潛育層存在的地段。沼澤中常見的植物是藻類、苔蘚和草本植物。植物遺體大量堆積,在上覆物質掩埋、氧氣不足的環境中,緩慢氧化和菌解。其中炭質含量相對富集,變成質地疏松的黑色或棕褐色的泥炭。泥炭埋於地下,在上覆物質負荷和地熱的影響下,壓實,脫水,排除雜質,其中炭質更加富集,成為褐煤。褐煤再經變質形成煙煤,以至無煙煤。泥炭沼澤可形成於各個氣候帶,但以在溫帶、亞熱帶最易形成。

  

參考書目

杜恒儉等著:《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地質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