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動物門頂複動物亞門孢子綱的1個亞綱,通稱簇蟲。主要寄生於無脊椎動物的體腔和消化系統。蟲體一般較大,長蠕蟲狀,有些種類長達10毫米,肉眼可見;有些種類隻有幾微米。簇蟲借一種握鉤狀結構固著在寄主細胞上。

  脫離固著物而自由活動的簇蟲,稱為散在分裂體,比較活動,沒有運動小器官,但胞質通常具有由細微小管束組成的發達的肌絲。

  形態 大多數簇蟲(如真簇亞亞目中的有頭簇蟲)身體分為幾個主要部分,比較狹小的前部稱為前節,比較寬的後部稱為後節,後節有1個胞核。前節往往具有錨狀的前鉤或有其他的突出物,這些結構稱為外節。有些種類以外節附著在寄主體腔內壁,營固著生活,而另一些種類則可以自由活動。比較原始的裂簇蟲的身體結構很簡單,雖有少數種類的蟲體前端可具有吸盤狀的結構(例如Selenidium fallax),但沒有分節或其他比較復雜的構造。還有些種類(例如Ditrypanocystis屬)具有一種作用未明的波動膜。

  簇蟲的結構分內質和外質。外質通常分三層,即胞外膜、外中層和肌絲層。在肌原細胞層裡,還有伸縮纖維或肌絲。外質的下面是內質,內質除具胞核外,在比較成熟的蟲體中還有1個核仁。

  許多簇蟲的蟲體是單個的,也有不少種類常有兩個或更多個蟲體前後連接在一起。最前的個體稱為原始體,後面的個體稱為隨伴體。

  生活史 很復雜,不同種類簇蟲的生活史各有特點。如尾崎氏絲足蟲的生活史(見圖)。

  分類 N.D.萊文等於1980年提出分類大綱(見原生動物門)得到較多學者的認可。

  簇蟲對寄主的危害研究得不多,在簇蟲大量寄生的情況下,可對寄主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