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粒子沿圓弧軌道運動的磁的諧振加速器,離子在恒定的強磁場中,被固定頻率的高頻電場多次加速,獲得足夠高的能量。1930年,E.O.勞倫斯提出瞭迴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見彩圖)。1932年,第一臺直徑為27釐米(11英寸)的迴旋加速器在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LBL)投入運行,它能將質子加速到1MeV。

<1930年E.O.勞倫斯(1901~1958)制成的世界上第一臺回旋加速器

  回旋加速器采用圓柱形磁極,二個磁極面之間形成大致均勻分佈的不隨時間變化的主導磁場。為瞭滿足軸向聚焦的要求,描述磁場性質的場指數

必須是0﹤ n﹤1,這裡 r是加速粒子的軌道曲率半徑,也就是說磁場應該隨半徑略有減小。

  兩個磁極面之間安放一個真空室(見圖),真空室中裝有兩個半圓形盒狀的金屬電極(即D形電極)。D形電極聯接到 1/4波長的共振線上,後者耦合到高頻電源輸出端上。高頻電源工作時,兩個 D形電極之間的間隙內就有高頻電場產生。離子源安裝在真空室中心的加速間隙中,離子從離子源發射出來後,在D形電極間高頻電場的作用下得到加速。在D形電極裡,沒有高頻電場,所以粒子進入D形電極以後,就不再受到高頻電場的作用,僅在恒定的主導磁場作用下作圓周運動。在加速過程中,由於粒子能量不斷增加,軌道曲率半徑也不斷增加,粒子的運動軌跡近似於一條阿基米德螺線。

  粒子到達加速間隙受到幅值為VA,相位為φ的高頻電場的作用,它的動能增加ΔW

ΔWZeVacosφ

這裡Ze為粒子的電荷,如果粒子回旋半圈的時間等於加速電壓半周期的奇整數倍,則當粒子再次到達加速間隙時,便能得到加速,這就是回旋加速器的諧振加速條件。

  粒子在回旋加速器的主導磁場裡作圓周運動的周期Tc

這裡m是粒子的質量,B是磁感應強度。當能量增加時,如果

保持為常數,粒子在每次通過間隙時的高頻相位 φ,也保持不變,因而粒子總是獲得能量。但實際上,由於軸向聚焦要求,磁感應強度 B 隨半徑減小。此外,由於相對論的質能對應原理,粒子的質量隨能量增加而變大,使得 T c隨能量(或者說隨半徑)而增大。粒子在到達加速間隙時的高頻相位不斷改變。這就是相移現象。一旦相位 φ移到大於 π/2區域(即減速區),粒子能量開始減小。這樣就限制瞭回旋加速器的最高能量。

  通常稱這類回旋加速器為經典回旋加速器,它的最高能量限於每核子20兆電子伏,為瞭提高它的能量上限,發展瞭調頻回旋加速器和等時性回旋加速器(見同步回旋加速器和扇形聚焦回旋加速器)。

  

參考書目

 M. S. Livingston and J. P. Blewett, particle Accelerators, McGraw-Hill, New York,1962.

 A. A. Kolomensky and A. N. Lebedev, Theory of Cyclic Accelerators,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66.

 J. J. Livingood, Principles of Cyclic particle Accelerators,Van Nostrand Reinhold,New York,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