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植物表層組織局部突起壞死而形成幹痂的菌類。瘡痂病一般發生在果實、塊莖、鱗莖、種莢、枝梢、種粒以及葉片上,患病器官表面粗糙,色澤失常,品質低劣,嚴重時不能食用或加工。

  引致瘡痂病的病原菌大部分是真菌,極少數是細菌或放線菌。主要的瘡痂病菌有:①柑橘瘡痂病菌:屬於半知菌亞門,在柑橘產區危害嚴重。其有性階段屬於子囊菌亞門、腔菌綱,在中國尚未發現。病菌初次侵染來自帶菌苗木、接穗和種子,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組織或芽鱗片上越冬。。當春暖潮濕的季節到來時,病組織上產生的孢子,借風、雨、昆蟲等傳播,經表皮或傷口侵染嫩枝、新梢、花和幼果,數天後形成病斑並再繼續產生孢子,開始2次及多次重復侵染,直到入秋又以菌絲在病組織內越冬。病害發生的嚴重程度與寄主的品種、樹齡、組織的老嫩以及氣候栽培管理水平有關。此外,這個屬的另一個種引起葡萄黑痘病。其他如甘薯、蓖麻、玫瑰和扁豆等也是該菌的寄主;②馬鈴薯瘡痂病的病原菌──生痂鏈黴菌:屬放線菌。是土壤中的兼性寄生菌。病菌的初次侵染來自帶菌種薯,土壤和牲畜的糞肥也可以傳播。其纖細的菌絲可以斷裂成孢子,孢子萌發後能從皮孔、氣孔、傷口侵入薯塊,在寄主體內發育成菌絲,並於細胞間或細胞內擴展,刺激細胞分裂,形成瘡痂,從而降低品質。除馬鈴薯外,其他如甜菜、蘿卜等也是它的寄主。中國隻在局部地區有此病發生,被列為進出口檢疫對象;③馬鈴薯粉痂病菌:是細胞內專性寄生菌,屬粘菌門根腫菌綱的根腫菌目,1841年即在德國被發現,中國還無正式報道。病薯上形成易散落的粉痂,其中包含有病菌的休眠孢子囊,在土中或薯塊上越冬,成為次年初次侵染的來源。土壤低溫高濕有利於發病,一般不成災。處理種薯、輪栽、抗病育種,是防治的主要途徑;④蘋果和梨的黑星病病原菌:屬於子囊菌亞門腔菌綱黑星病菌屬中的兩個不同的種。侵染致病主要是其無性階段。病菌兼性腐生,田間初次侵染來自病梢及冬芽上越冬的菌絲或分生孢子。落葉上殘存的分生孢子或其中形成的子囊孢子,也可以成為初次侵染的來源。孢子經風雨傳播,可引起多次再侵染,造成果樹早期落葉和果實品質低劣。這兩種病菌均可在果實和嫩梢上引起局部瘡痂,果實上還常因鐮刀菌等的混合侵染而引起爛果。中國以梨黑星病發生普遍且危害嚴重,主要采取藥劑保護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控制病害。蘋果黑星病發生雖不普遍,但已被列為檢疫對象。

  

參考書目

 浙江農業大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出版社,北京,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