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尾目的1科。椎體變凹型,個體發育期無肋骨發生。一般分為兩個亞科即①鋤足蟾亞科:椎體前凹式,有3屬12種,其中鋤足蟾屬4種,分佈於歐洲、亞洲西部和非洲西北部;合跗蟾屬2種,分佈於西歐和西南亞山區,掘足蟾屬6種,分佈於美國,南達墨西哥。本亞科為北半球全北界中緯度溫帶掘土穴居型動物,蹠突特別發達,皮膚光滑,後肢較短。②角蟾亞科:前凹椎體是由骨化或鈣化的間椎體與前一枚椎體癒合而成。這類前凹與典型前凹型的不同處,在於嵌在二椎骨間的椎體不剝離就能看到;有8屬70餘種種,分佈於亞洲東部和南部、印澳群島西部;中國橫斷山脈的屬種最為豐富。齒蟾屬13種、髭蟾屬5種為中國特有屬;角蟾屬21種,分佈區達東南亞;齒突蟾屬16種,分佈區達伊朗;擬髭蟾屬6種,掌突蟾屬4種,擬角蟾屬4種,小臂蟾屬6種,僅最後一屬在中國沒有分佈。這一亞科多為南半球東洋界山區高原型動物,不具典型掘土穴居習性,而多在水域附近,繁殖期進入水中。皮膚多少有刺疣,後肢適中。

  形態特征 薦椎橫突特別寬而長大,薦椎前幾枚軀椎大多細弱並向前傾斜成銳角,薦椎與尾桿骨愈合或僅有單一骨髁。舌器不具前角或呈遊離狀;舌喉器的環狀軟骨在背側不相連。卵和蝌蚪在水域存活,蝌蚪為左出水孔型。口部形態除角蟾和擬角蟾二屬呈漏鬥式外,其餘屬種口周有唇乳突,上下唇最外排唇齒都是一短行,左右唇齒2~8行不等,角質頜強,適於刮取藻類,甚至能咬食小蝌蚪。

  系統發生 發現於歐、美、亞3洲的白堊紀晚期的始鋤足蟾化石是已知最原始的鋤足蟾類。當時歐美北部處於熱帶與溫帶之間,推斷鋤足蟾類由此向廣大地區擴散。到新生代中期,有些地區氣候變得幹冷,分佈區呈現零星破碎的狀態。現在全北界殘存著鋤足蟾亞科,東洋界殘存著角蟾亞科,都是孑遺類群。到新生代末期,歐美沒有再發現始鋤足蟾,而有現今的鋤足蟾類。亞洲由於發生造山運動,中國西部地形復雜化,生態環境多樣化,始鋤足蟾類的衍生種類可分化出很多特有屬種,而且大多集中在橫斷山區。

  關於角蟾亞科屬間的系統發生,有人認為最初有兩個分支:①脅部無刺團,而是1對小白胸疣,有角蟾、擬角蟾、掌突蟾,前2屬口部漏鬥式,擬角蟾上頜無齒,掌突蟾蝌蚪口部有少數幾排唇齒及角質頜。②胸脅部有1或2對大而明顯的腺體或腺體上具刺團,僅有脅腺且無刺團者有擬髭蟾及髭蟾,具刺團1對者有齒蟾,兩對者有齒突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