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物理學傢。1788年5月10日生於佈羅利耶,1806年畢業於巴黎工藝學院,1809年又畢業於巴黎橋樑與公路學校,以後在法國政府一些部門當工程師,一直到1827年 7月14日在阿夫賴城逝世。他的科學研究是在業餘時間和艱苦的條條件下進行的,這花費瞭他有限的收入並損害瞭他的健康。

  大約從1814年起菲涅耳就對光學有興趣,1815年做瞭一些重要的衍射實驗。在他之前,1801年英國的T.楊用波動說解釋過雙孔幹涉(見楊氏幹涉實驗)和薄膜顏色,但其見解大都是定性的。當時法國權威學者P.S.M.拉普拉斯、J.-B.畢奧、S.D.泊松等竭力支持並發展瞭I.牛頓的微粒說,楊的見解未得公認。1818年法國科學院懸賞征求解決衍射問題時,微粒說的學者預期他們會奪得勝利。

  然而,菲涅耳關於光的衍射理論的論文(1816)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如被稱為“菲涅耳波帶”的理論)和充分的實驗根據,加上D.F.J.阿喇戈的有力支持,在激烈的爭論之後,獎金終於授予瞭菲涅耳。此後,菲涅耳做瞭一系列研究,J.B.L.傅科、A.H.L.斐索等又測出水中光速比空氣中為小,微粒說才徹底潰敗。菲涅耳在1823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1825年被選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

  菲涅耳的科學成就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衍射,他以惠更斯原理和幹涉原理為基礎,用新的定量形式建立瞭以他們的姓氏命名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他的實驗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明銳性,很多現仍通行的實驗和光學元件都冠有菲涅耳的姓氏,如:雙面鏡幹涉、波帶片、菲涅耳透鏡、圓孔衍射等。另一成就是偏振:他與阿喇戈一起研究瞭偏振光的幹涉,肯定瞭光是橫波(1821);他發現瞭圓偏振光和橢圓偏振光(1823),用波動說解釋瞭偏振面的旋轉;他推出瞭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定量規律,即菲涅耳公式;解釋瞭É.-L.馬呂斯的反射光偏振現象和雙折射現象,從而建立瞭晶體光學的基礎。

  菲涅耳還提出瞭地球運動時部分地曳引以太的觀點並給出相應的曳引系數,在以太問題的討論中曾產生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