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理論物理學傢。1902年8月8日生於佈裡斯托爾,1918年入佈裡斯托爾大學學電機工程,畢業後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改學物理,1926年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0年他被選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1932年起任劍橋大學盧卡斯講講座數學教授,1969年退職,1971年起任美國佛羅裡達大學教授。1984年10月20日逝世。由於對量子力學所作的貢獻,他於193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1925年,狄喇克還是研究生時,就提出瞭量子力學的一種數學形式q數(非對易代數)理論,成為量子力學的創立者之一。1926年,他發現瞭用反對稱波函數表示全同粒子系統的量子統計法則(後被稱為費密-狄喇克統計,見量子統計法)。1927年,在討論輻射的量子理論時,通過把電磁場量子化,首先提出瞭二次量子化理論;為建立量子場論找到瞭一個出發點。1928年狄喇克提出瞭電子的相對論性運動方程(狄喇克方程),奠定瞭相對論性量子力學的基礎。量子論與相對論的這一結合,很自然地解釋瞭電子的自旋為ħ/2,論證瞭電子磁矩的存在。而狄喇克這一理論最偉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則是賦予真空以新的物理意義並預示瞭正電子的存在。狄喇克方程除正能解外還有負能解,負能解使正能電子向負能態躍遷是不合理的。為瞭克服這一困難,狄喇克提出瞭“空穴假說”。他認為真空實際上是所有負能態都被填滿的最低能態,如果有一個負能態沒有被填滿,就是出現瞭一個“空穴”(缺少一個負能電子),它相當於一個正能粒子。這一理論正確地預言瞭正負電子對的湮沒和產生。1932年,C.D.安德森在用雲室觀測宇宙線時發現瞭狄喇克預言的正電子(見反粒子)。9個月後,P.M.S.佈萊克特等在用雲室觀測宇宙線時證實瞭電子對的產生和湮沒。這樣,狄喇克的這一理論不僅導致承認反物質的存在,而且對於物理真空也有瞭新的概念,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入瞭。此後,物理真空性質的研究已成為量子場論的重要課題之一。

  狄喇克對量子力學的理論基礎作瞭系統的總結,提出瞭整套的數學表示方法,利用左矢、右矢、矩陣以及δ函數等簡潔地表述瞭量子力學中諸量之間的關系,提出瞭量子力學的變換理論(見表象理論)。

  1933年,狄喇克根據電子的電荷量子化,提出“可能存在磁單極”的假說,但至今未在實驗上得到最後證實,仍是當代物理學中引人關註的基本理論問題之一。1937年狄喇克提出“大數假說”。由於實驗精度的限制,目前還不能作出判斷,但近年來它也引起瞭人們的很大興趣。

  狄喇克在理論物理中還有許多創見,如對重正化和路線積分概念的提出等的貢獻。

  狄喇克在許多國傢的大學中作過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哥本哈根、格丁根、萊頓和普林斯頓等大學。1935年他曾來中國,在清華大學講學,並曾被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名譽會員。

  他的主要著作有《量子力學原理》於193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