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國傢或地區的人口狀況受到社會、經濟以及人口自身等方面的因素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生的變動。人口變動通常是指人口數量變動,它取決於人口的出生、死亡和遷移3個因素(變數)。可以分為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社會變動。

  人口自然變動 由於出生和死亡引起的人口數量的增減變動。就一個沒有遷移變動的封閉人口來說,自然變動是引起人口總數變動的唯一因素。如全世界總人口數量的變動隻有有出生和死亡兩個人口變量。出生變量以出生率(每千人一年出生人數)表示,死亡變量以死亡率(每千人一年死亡人數)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為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千人一年人口增長數)。自然增長率水平取決於出生率和死亡率兩者之間的相對水平。出生和死亡是以生物學規律為自然基礎的,但要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經濟條件、文化教育水平、衛生保健條件等因素的制約,還會受到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倫理道德觀以及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心理的和偶發因素的影響。

  人口遷移變動 又稱人口機械變動。即人口從一地向另一地的遷移,是人口在空間上的移動。(見人口遷移)

  人口社會變動 人口從一個社會集團轉入另一個社會集團的變動。包括人口的階級、行業、職業、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語言等方面的變動。這種變動是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引起的,會引起人口社會構成發生變化,並會影響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總人口中受過較高程度教育的人口比重上升,能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口社會變動與自然變動、遷移變動有密切聯系。例如農村人口轉為城市人口等人口遷移變動會引起人口職業變動;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增加往往會引起出生率下降的人口自然變動;戰爭和騷亂造成的難民人數增加引起人口的收入變動。

  世界人口變動簡況 公元前8000年人類社會出現農業和傢畜飼養業以前的長時期裡,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幾乎等於零。農業和定居社會建立後,世界人口在公元開始時增長到約2~4億,至1750年增長到近8億。這期間出生率有較大的提高。但同時死亡率也很高,以致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造成低自然增長率,人口平均增長率每年低於1‰,人口增長仍十分緩慢。世界人口增長加快始於18世紀下半葉歐洲進入工業社會以後,特別是19世紀歐洲各國出現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之後,歐洲人口急劇增長。例如歐洲人口1750年為1.67億,至1900年增至4.30億。其中英國增長更快,1750年人口650萬,1900年增至3500萬,還不包括這階段大量遷出國外的人數。20世紀前半葉世界人口出現瞭空前的增長速度,但增長率未超過1%。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這段時期內,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激升,增長率接近甚至超過2%,這主要由於發展中國傢醫療衛生條件改善,死亡率急劇下降,仍保持高出生率所致。但是,發達國傢從60年代開始人口出生率出現瞭下降的趨勢,目前出生率與死亡率幾乎平衡,自然增長率在新的基礎上接近於零,有的國傢甚至出現人口負增長。

  根據18世紀以來發達國傢人口死亡率、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所出現的這個變化過程,人口學傢提出瞭人口轉折的模式,並將人口變動的全過程稱為人口循環。典型的人口循環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高停滯期,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增長微小。②人口增長的早期,高出生率和下降的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上升。③人口增長的晚期,下降的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下降。④低停滯期,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重建新的更佳的人口停滯,完成人口循環(見圖)。

人口循環分期示意圖

  發展中國傢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生率一直相當高,遠超過死亡率,因此人口自然增長率很高,人口急劇增長。全世界人口已從1975年的40億增長到1987年的50億,而且預計到本世紀末將超過60億。聯合國人口組織和各個國傢都很註意研究人口變動,密切註意人口變動的現狀並預測未來人口變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