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一種強烈的大氣渦旋。其強度以近中心地面最大平均風速為準。多發生在暖季,其他季節也可發生。

  分級 熱帶氣旋因源地和強弱不同而稱呼不同。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稱為颱風。在1989年以前,中國氣象部門曾規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及其以上(中心最大風速等於或大於32.7米/秒)的稱為強颱風,風力8~11級(風速在17.2~32.6米/秒)的稱為颱風,風力7級及其以以下(風速小於或等於17.1米/秒)的稱為熱帶低壓。發生在東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及其以上的稱為颶風,風力8~11級的稱為熱帶風暴,風力7級及其以下的稱為熱帶低壓。發生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8級及其以上的稱為氣旋性風暴,風力不到8級的稱為氣旋性低壓。發生在南半球、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8級及其以上的稱為熱帶氣旋,風力不到8級的稱為熱帶擾動。1988年9月15日,中國國傢技術監督局和國傢氣象局決定,中國從1989年1月1日起使用國際規定的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標準(見表)。

國際規定的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標準

  特點 熱帶氣旋是暖中心的低氣壓系統,最低氣壓可至870百帕,水平范圍由幾百到上千公裡,鉛直范圍由地面伸展到平流層低層。熱帶氣旋環流的基本特點是:對流層下部的暖濕空氣向低壓中心流動匯合,氣旋式旋轉隨著增強,在離中心數十公裡的地方,風速最大,並產生較強的輻合上升運動;在對流層中部,暖濕空氣強烈上升,形成大量水汽凝結和降水現象,而這些水汽凝結釋放的潛熱成為熱帶氣旋運動的主要能源;在對流層上部,空氣轉為從中心周圍向外流出,強烈的輻散使熱帶氣旋中心在對流層下部保持較低氣壓;在熱帶氣旋中心幾十公裡的范圍內,風力迅速減小,氣壓達到最低值,由於上部氣流下沉出現瞭氣溫較高和睛朗少雲天氣,這一范圍稱為熱帶氣旋眼區。

  一般認為,熱帶氣旋的形成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存在海水溫度大於26~27℃的廣闊洋面,使洋面上空氣處於高溫高濕狀態。②科裡奧利參數(f=2ωsinφω為地球自轉角速度,φ為緯度)要大於一定的數值,以保證初生的氣旋性環流不致減弱。一般熱帶氣旋形成在緯度大於5°的海域。③基本氣流鉛直切變小,使凝結潛熱不致被高層強風吹向遠方,而能集中於同一鉛直氣柱中,有利於暖中心的形成。④低空有較穩定的輻合流場或高空有較強的穩定的輻散流場。

  源地和路徑 形成熱帶氣旋的源地主要是西北太平洋、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南印度洋的東部和西部、孟加拉灣、阿拉伯海。據1958~1977年資料統計,全球平均每年的熱帶氣旋有79個,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最多,占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影響中國的熱帶氣旋源地有:①菲律賓以東和琉球群島附近的海面;②馬裡亞納群島和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③南海海面。

  熱帶氣旋基本上沿著大范圍環境流場移動。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多數初期在東風帶中向西或西北移動。以後,有些在西風帶低壓槽前方的副熱帶高壓脊線附近轉向東北,逐漸變性為溫帶氣旋;另一些繼續向西或西北移動,進入大陸消失或變性。據近百年資料,在中國登陸的熱帶氣旋平均每年5~7個。從東南沿海至東北沿海,甚至河南等內陸地區,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中國氣象部門規定,凡出現在東經180°以西,赤道以北,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力達到8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按年份和出現次序編號。例如,1988年第一次熱帶氣旋編為8801號。

  由於熱帶氣旋伴隨著狂風、暴雨和巨浪,常給海上運輸、漁業和沿岸人民生活造成危害。但熱帶氣旋帶來的雨水有時對解除旱象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