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壓力作用下,被壓縮物質內部的原子(或分子)相互靠近,並引起原子間相互作用能及其壓縮特性發生相應的變化。圖中是一組元素的壓縮曲線。從圖上看出,在較低壓力下, 元素的原子體積V隨原子序數Z 呈明顯的週期性變化,這種週期性變化的規律說明,鹼金屬的壓縮係數k

p為壓力 最大,短周期的Ⅲ、ⅥA族元素和長周期的Ⅶ族過渡金屬的壓縮系數最小。這種周期性特征甚至在 1兆巴壓力下還能見到。由此可見,此時的元素壓縮性主要取決於元素化學性質的外層電子。隨著壓力增高,元素的內層電子逐漸參與原子的相互作用,因而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價電子作用也相應地減弱。到10兆巴左右,這種周期性特征已基本消失。

  在上述壓力范圍的低壓部分,物質的物態方程可以用有限應變理論物態方程描述;高壓部分則可用格臨愛森物態方程描述(見固體狀態方程)。

  在更高壓力下,物質可被壓縮到其點陣結構與原子內的殼層結構不復存在。這時可以近似地認為電子是連續分佈的部分簡並性費密-狄喇克氣體。原子核被高密度電子屏蔽,其間的長程庫侖相互作用可以忽略,於是原子核的運動可用經典方法處理,例如可視為理想氣體。這種被高度壓縮物質的近似結構模型稱為托馬斯-費密模型或統計近似模型。描述這種物質狀態方程是托馬斯-費密狀態方程和托馬斯-費密-狄喇克狀態方程。

  僅當電子密度足夠高時,托馬斯-費密模型才能適用。對於重元素,例如原子序數大於90時,需要壓強達到10兆巴以上;對於輕元素,例如氫,需要壓強達到100兆巴以上。

  以上假定電子氣體是非相對論性的。當壓力達到1017巴後,相當一部分電子的動能可與mec2相比擬(me為電子質量,c為光速),於是需要涉及相對論性效應(見狹義相對論)。

  物質進一步被壓縮,電子可被原子核俘獲,使核電荷減少,同時放出中微子。結果電子總數減少,而其密度不變,使得壓力也大致不變。此過程一直持續到全部原子核均各俘獲一個電子,原子序數從Z變到Z-1為止。

  物質如再進一步被壓縮,核電荷將更加減少,結果原子核中含有的中子過多,變得不穩定而蛻變。當壓力達到1024巴,密度達到3×1011克/厘米3時,中子數開始超過電子數。當密度超過1012克/厘米3後,中子對壓力的貢獻也超過電子的貢獻。這時物質可視為主要由中子的簡並性費密-狄喇克氣體構成,電子與各種原子核則是少量雜質。

  最後,當密度甚大於6×1015克/厘米3時,中子氣體成為極端相對論性的。這時物質中除去中子外,還有可能出現他種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