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一定地區範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許多文獻對區域規劃作廣義和狹義的兩種不同理解。廣義的區域規劃包括區際規劃和區內規劃,前者主要解決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或區際分工協作問題,後者系對一定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佈局進行全面規劃。狹義的區域規劃則主要指一定區域內的建設佈局規劃。

  歐美國傢對區域規劃多作廣義的理解。在實行計劃經濟為主的國傢,多將區際規劃中有關明確區際分工協作和各地區專業化與綜合發展方向的工作稱稱為經濟區劃,並把區域的發展規劃列入由國傢和地區計劃部門編制的國民經濟發展長期計劃或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范疇,區域規劃多側重於對各項規劃建設的佈局在一定地區范圍內進行綜合協調。中國在1956年由國務院和國傢建設委員會頒佈的有關區域規劃文件中所規定的區域規劃的性質,基本上屬於後一類。按此狹義理解,可把區域規劃視作介於經濟區劃與城市規劃之間的一個中間環節,經濟區劃為區域規劃指明方向,區域規劃為城市規劃提供依據。區域規劃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並與經濟學、社會學、建築學、生態學、政治學和心理學等學科有密切聯系。

  發展簡況 區域規劃主要是在城市規劃和工礦區規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的區域規劃,如20世紀20年代英國的當卡斯特煤礦區規劃(1922~1923)和美國紐約的城市區域規劃(1929)等,均系與當時城市規劃性質相似的在稍大地域范圍內的建築平面佈置規劃。開始於1933年的美國田納西河流域地區規劃,是與水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有關的工程和經濟建設規劃。隨城市化的發展,規劃的制訂不能再局限於城市所轄的狹小范圍,確定城市的性質、規模和改進城市分佈的空間結構,都必須把城市同受其影響的區域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和規劃。1940年英國皇傢調查委員會A.M.巴洛所作關於英國工業人口分佈的報告,明確提出控制首都倫敦的發展要從較大地區范圍進行人口和工業的合理分佈,以消除市中心及其周圍過於擁擠的現象。1944年P.艾伯克龍比參照巴洛的建議,領導編制瞭大倫敦的區域規劃。按此規劃在倫敦外圍地區建設起一系列新城鎮。他們的工作對城市規劃向區域規劃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50年代,許多國傢結合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大城市地區(如巴黎、華盛頓、斯德哥爾摩等)、工礦地區(如聯邦德國魯爾、蘇聯頓巴斯及若幹新建大型水電站影響地帶)開展瞭大量區域規劃工作。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也比較廣泛地開展瞭這項工作。

  60年代以來,世界城市化過程加劇,區域規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主要標志可概括為:①量大、類型多,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傢大部分地區都已開展瞭多種類型的區域規劃;②把全國各地的區域規劃聯系起來向整體化發展,如法國、聯邦德國把全國分為若幹相互聯系的區域,進行全面規劃;③在規劃中提高瞭對環境和社會發展問題的重視程度;④區域規劃與制訂區域發展政策相結合。

  任務和內容 區域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有效地利用資源,合理配置生產力和城鎮居民點,使各項建設在地域分佈上綜合協調,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順利地進行地區開發和建設。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在全面分析評價區域資源和建設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經濟發展方向和結構變化的預測,明確戰略目標,使區內各項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佈局與客觀的條件相適應,充分發揮地區優勢;②對規劃地區內的工業建設進行合理佈局,包括對新建重要企業的選廠定點,老企業的調整,新老企業的協作配套,工業企業在一定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內的合理組合,正確處理工業佈點集中與分散的矛盾;③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的各項生產用地,加強城郊副食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妥善解決工農業之間和各項建設之間的用地矛盾;④對區域內城鎮人口的增長趨勢進行預測,並在區域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各主要城鎮的性質、規模和佈局,組織城鄉居民點體系中各類城鎮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合理分工和聯系;⑤使交通運輸、動力供應、給排水、生活服務等各項基礎設施的佈局同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點的佈局相互協調配合,並解決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合理分配問題;⑥搞好環境保護和治理,防止對重要水源地、城鎮居民點和風景遊覽區的污染,保護自然區和歷史文物古跡,恢復已被破壞的生態平衡,使其向良性循環發展、改善和美化環境。

  區域建設規劃與發展規劃既有一定區別又有密切聯系。開展以建設佈局為主的區域規劃,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長期計劃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所擬訂的發展方向、產業結構、建設規模和重大項目進行空間佈局,並在佈局過程中對發展規劃提出修正。在尚未編制地區長期發展規劃的情況下,可先從資源和其他地理條件的綜合評價、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及區內外經濟聯系的綜合分析入手,對區域發展進行科學預測,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建設佈局的規劃論證,從而為編制地區發展規劃提供依據。

  規劃區域劃分 按規劃區域的不同特點,可分為城市地區、工礦地區、農業地區、風景旅遊地區、流域綜合開發地區、工農業綜合發展地區等多種不同類型地區的區域規劃。在不同類型地區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規劃內容也各有側重,但其共同點都是跨部門的地區開發和建設的綜合規劃。規劃區域的界限可按經濟區劃分,也可按行政區劃分。規劃區域范圍的大小有很大差別,如中國可分成相當於大區、省區和省以下一級地區等多種層次。對規劃工作精度的要求,隨范圍大小而異。

  區域規劃的特性 區域規劃工作具有以下3個基本特性:①戰略性,是指區域規劃要對規劃地區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作出重要決策。②地域性,是指區域規劃要把各項生產和建設佈局落實到具體地域,根據各地不同的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③綜合性,是指區域規劃著重於規劃各項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建設在地域上的總體佈局。由於規劃涉及的問題很復雜,需要地理、建築、工程技術、社會經濟科學等多種學科相互配合,工業、農業、水利、能源、交通、城建、旅遊、商業、文教等各專業部門的規劃設計人員共同參加。

  研究方法和步驟 區域規劃工作過程的各階段都要貫徹地域綜合研究方法。首先,對區域的資源和其他條件、開發利用現狀和存在問題、今後發展的各種計劃和規劃設想進行綜合調查。然後,對所取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理清需要由規劃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及在各種因素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制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各種可供比較的規劃佈局方案,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論證。區域規劃是多因素、多變量、多目標並隨時間而變化的復雜的動態系統,要使組成區域規劃這一大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彼此協調地發展,應重視系統工程科學方法在區域規劃中的應用研究。

  

參考書目

 P.霍爾著,鄒德慈等譯:《城市和區域規劃》,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85。(P.Hall,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a,Penguin Books,Middesex,England,1980.)

 J.Glasson,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Planning,2nd ed.,Hutchinson,Londo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