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某一特定地區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發展變化,以及區域分異和區際聯繫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強調對人地關係的研究,不僅揭示地理環境本身的自然特徵,而且考慮社會、經濟、歷史因素,研究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其研究成果對於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解決區域生態環境、人口等問題有重要意義。

  研究簡史 區域地理學的歷史與地理學的歷史一樣久遠。。早期的區域地理學以區域描述為主,許多地理著作都可被認為是區域地理著作。中國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把全國分為九州,分別記述瞭山川、湖泊、土壤等自然地理內容,同時也記述瞭田賦、貢品、水路運輸線、民族等人文現象。東漢時期的《漢書·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疆域地理志,記載瞭西漢末年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演變,並以行政區為綱,記載山川、水澤等自然現象和水利、戶口、聚落、物產、關塞、名勝等人文現象。中國歷代編修的方志以及全國性總志多帶有區域地理特點,如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述瞭當時全國政區沿革、范圍、山川、戶口、貢賦和古跡等情況,並附有地圖(見李吉甫),其形式已接近近代的區域地理著作。中國古代有關域外的區域地理著作有晉代的《法顯傳》(見法顯)、唐代的《大唐西域記》(見玄奘)、元代的《西遊錄》和明代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見鄭和)等。西方古代也有許多關於區域地理的著作,如古羅馬時期斯特拉波的《地理學》,對當時的已知世界按政治單元進行區域描述,內容包括自然特征、物產、城市、居民及其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中世紀意大利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記述瞭他在東方的見聞,是關於東方的區域地理著作。

  近代地理學的創建人德國的A.von洪堡和C.李特爾對區域地理學的發展作出瞭極為重要貢獻。洪堡在1799~1804年對拉丁美洲進行考察旅行後,寫瞭巨著《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30卷,1808~1827),這是關於拉丁美洲的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內容。洪堡創用瞭比較方法,綜合研究區域地理特征。李特爾在其名著《地學通論》中提出瞭他的區域概念和不同等級單位,強調人地關系的一致性或統一性,認為地理學的基本概念是多樣性中有一致性,由此導出這門學科的兩個基本部分:部門地理學(也稱系統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洪堡和李特爾都重視對區域的研究,但前者將重點放在部門自然地理學,而後者則偏重區域地理學中的人文地理。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期,隨著科學的發展,地理學發生學科分化,但區域地理學一直受到許多地理學傢的重視。以P.維達爾-白蘭士為代表的法國地理學傢從事區域地理學研究,出版瞭《世界地理》等著作。德國A.赫特納進行區域分異研究,認為區域是自然與人文現象的相互結合,其觀點得到美國R.哈特向的贊同。哈特向在他的著作《地理學的性質》(1939)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1959)中,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區域分異特征,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在這一時期,出版瞭大量的區域地理著作,涉及全球絕大部分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和分化,以及數量分析等新方法廣泛地應用,部門地理學迅速發展,區域地理學研究面太廣,日益與實際應用相脫節,強調區域特性和分異,妨礙對規律的探索,加之傳統的歸納法往往使不少區域地理著作成為形態特征的描述,隻追求區域的獨特性而不深究區域綜合和地表現象的空間聯系,因此,區域地理學發展緩慢。

  中國地理學者從20世紀30年代起,就對中國許多地區進行區域地理考察,研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從50年代開始,由於大規模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需要,區域地理學研究在中國取得一定的成就,包括組織瞭各種類型的綜合考察,進行瞭各種區劃和區域規劃,發表瞭大量的區域地理研究論文和著作。

  70年代,由於全球性的生態、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日益突出、生產力的國際化、國際經濟聯系和勞動分工的加強,使區域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加深,地理學的區域綜合研究重新受到重視,也為區域地理學提出新的任務。區域地理學在改進傳統研究方法的同時,引入瞭數量分析、計算機技術、遙感和系統論等新方法,為其研究提供瞭新的重要手段。現代區域地理學在進行必要的地理描述的同時,加強瞭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更加重視研究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特征、結構和演變規律,並把區域綜合性的專題研究和應用研究放到重要位置。

  內容 區域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

  ①地理志。地理志是利用文字、表格、地圖等記述或總結區域地理環境情況的書冊。它反映區域各個地理要素和地理環境的特征,是傳統區域地理學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表達形式。地理志為研究歷史時期和現代區域的地理環境提供比較全面的資料,對區域經濟開發和建設有重要參考價值。地理志按記述的區域范圍不同,可分為全國地理志和地方性地理志。

  ②人地關系研究。把特定區域的人與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研究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和人對地理環境的適應、利用、改造。

  ③景觀研究。研究區域地理景觀的特征及其歷史發展。

  ④區域地理調查、區劃和規劃。對區域地理環境進行全面瞭解和考察,評述自然條件和資源基礎,利用地理調查資料,進行區域特征和區域分異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區劃和制定區域發展規劃。

  ⑤專題性區域研究。研究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

  ⑥區域綜合研究。對某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的聯系、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進行綜合研究,並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等,提出區域開發、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徑,如熱帶地理、幹旱區地理、極地地理、山地地理以及自然保護區等方面的研究。

  分科 區域地理學按內容,可分為區域自然地理學和區域人文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著重研究區域各個自然地理成分的相互關系、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征、結構、形成和演化過程。區域人文地理學著重研究區域人地關系,探討區域中各種人文現象的分佈、變化、擴散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空間形式和結構。區域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之一──區域經濟地理學研究區域生產佈局和結構、地域生產綜合體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以及區域間的經濟聯系等。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與人文的統一,註重對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的研究。

  

參考書目

 R.哈特向著,黎樵譯:《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商務印書館,1983。(R.Hartshorne,The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Rand McNally & Co.,Chicago,1959.)R.Hartshorne,The Nature of Geography:A Critical Survey of Current Thought in the Light of the Past,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Lancaster,Pa.,1939.

 P.Haggett,A Modern Synthesis of Geography,3rd ed.,Harper &Row Publ.,New York,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