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百到幾千公裡的水準範圍,溫度、濕度、大氣靜力穩定度等物理性質分佈比較均勻,在幾公裡到幾十公裡的垂直方向上各種物理性質也很相似的大塊空氣。同一氣團控制下的廣大地區內,天氣特點大體相同,氣象要素變化緩慢而有規律。

  形成 形成氣團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大範圍性質比較均勻的下墊面;二是利於空氣停滯和緩行的環流條件。空氣中的熱量、水汽主要來自下墊面,因而氣團的物理性質主要由下墊面決定。例例如,在冰雪覆蓋的地區,往往形成冷而幹的氣團;在水汽充沛的熱帶海洋,經常形成暖而濕的氣團。大范圍性質比較均勻的下墊面,如遼闊的海洋、無垠的沙漠、冰雪覆蓋的大陸和極地地區等都可成為氣團形成的源地。利於空氣停滯和緩行的環流條件,使大范圍的空氣能夠較長時間停留或緩慢運行在同一下墊面上,利於空氣通過輻射、亂流、對流、蒸發、凝結等物理過程,逐漸獲得與下墊面相適應的、比較均勻的物理性質。移行緩慢的高壓(反氣旋)系統是最有利於氣團形成的環流條件。例如,副熱帶高壓和高緯地區的準靜止冷高壓不僅使空氣有充足時間同下墊面相互作用,而且其低空輻散的風場利於空氣的溫度、濕度水平梯度減小而趨於均勻。

  分類 氣團分類通常采用兩種分類方法:地理分類法和熱力分類法。地理分類法是根據氣團源地和下墊面性質來分類,將氣團分為冰洋氣團、極地氣團、熱帶氣團和赤道氣團4個基本類型。其中除赤道氣團幾乎全起源於海洋外,其他各類氣團又可分為海洋性氣團和大陸性氣團。熱力分類法以氣團與下墊面性質的熱力對比為分類依據,將氣團分為暖氣團和冷氣團。溫度高於下墊面溫度的氣團稱暖氣團,溫度低於下墊面溫度的氣團稱冷氣團。

  變性 氣團形成後,隨著環流條件的變化,由源地移動到另一地區。在移行過程中,由於下墊面性質的改變和大范圍空氣垂直運動狀況的變化,氣團的物理性質及其天氣特點也發生相應變化。例如,發源於西伯利亞的溫度很低的冷氣團,在向東南方向的移動過程中,使所經過地區溫度驟降,而較暖的地面又使冷氣團的溫度逐漸增高,因而當它移到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時,已經變性成為新的氣團。

  活動 就北半球而言,冰洋氣團一般發生於北緯65°以北,終年冰雪覆蓋的極地地區及其附近洋面,其特征通常是氣溫低、天氣晴朗、氣層非常穩定。冰洋大陸氣團和冰洋海洋氣團性質相似,但後者可從洋面獲得熱量和水分。

  極地大陸氣團在北緯45°~65°之間的北半球中緯度大陸上形成,如亞洲的西伯利亞和北美洲的加拿大、阿拉斯加一帶,夏季形成的位置偏北,冬季偏南。這種氣團全年都很活躍。冬季極地大陸氣團的特性和冰洋氣團相似,夏季由於大陸增暖,氣團穩定度變小。

  極地海洋氣團多數由極地大陸氣團移至海洋上變性而成,其特性是比極地大陸氣團溫度高,濕度大,穩定度小。

  熱帶大陸氣團其平均位置大致在北緯35°附近,夏季形成在大陸副熱帶地區,其特征是熱而幹燥,晴朗少雲。

  熱帶海洋氣團主要形成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副熱帶海域以及南中國海一帶。這種氣團無論冬夏,其低層都比較暖濕而不穩定,但在中層常常出現下沉逆溫層,氣層穩定。逆溫層以上則比較幹燥。所以,雖然氣團低層潮濕而不穩定,但一般天氣較好,僅在沿海陸地對流旺盛時才產生積雲。

  赤道氣團形成於赤道附近的洋面上,是一種濕熱的氣團,氣層不穩定,天氣悶熱,多雷陣雨。

  影響中國的氣團,大多數是其他地區移來的變性氣團。冬季主要是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的極地大陸氣團(變性),以及主要來自副熱帶太平洋、印度洋或南海海面上的熱帶海洋氣團。中國大部分地區都能受到西伯利亞氣團的影響,這種氣團控制的地區,天氣寒冷而幹燥。夏季影響中國的氣團,除熱帶太平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變性)外,還有熱帶大陸氣團、赤道氣團,東北地區還能受到極地海洋氣團的影響。來自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熱帶海洋氣團是夏季影響中國的主要氣團。它們帶來豐沛的水汽,當它們剛到中國西南、華南和東南沿海時,因鋒面和地形抬升作用常出現雷暴等不穩定天氣。當熱帶太平洋氣團持續控制時,因受中層下沉逆溫影響,反而出現高溫無雲的天氣。夏季,極地大陸氣團(變性)一般隻能影響中國長城以北和西北地區,有時也能影響到長江流域或更南的地區,它的南下是形成中國大量降水的一個重要原因。春秋季主要是受變性西伯利亞氣團和熱帶太平洋氣團影響。春季,變性西伯利亞氣團不斷北退,熱帶太平洋氣團逐漸影響中國大部分地區。春季在這兩種氣團交綏影響下,常造成中國多變的天氣。入秋後,變性西伯利亞氣團不斷南侵,熱帶太平洋氣團則向東南方海上退縮,在冷暖氣團交綏地區造成秋雨,雨過後地面為冷氣團控制,無氣轉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