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和探討地理空間對各種經濟活動分佈和區位的影響,研究生產力空間組織的一種學說。它是經濟地理學和空間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區位作為絕對的術語,是指由經緯線構成的網格系統中的某個位置;作為相對的術語,是指就其他位置來說所限定的位置。它是地理學的重要概念。

  區位論思想起源於17~18世紀政治經濟學對區位問題的研究。當時一些學者試圖闡明農業土地利用的類型。系統的區位理論形成於19世紀。1826年 J.H.von屠能發表的《孤立立國對於農業及國民經濟之關系》中,從經濟地租出發研究,創立瞭農業區位論,為區位論中兩個重要規律──距離衰減法則和空間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現提供瞭基礎,從而奠定瞭區位理論的基礎。以後A.韋伯1909年發表的《工業區位論》、W.克裡斯塔勒和A.廖什分別於1933年和1940年創立的中心地學說等,進一步發展瞭區位理論。這一時期的區位論被稱為“靜態區位論”,包括在一定的假定前提下對影響生產分佈的某個或某方面因素作抽象和孤立的分析,進行理論演繹的微觀靜態區位論;以及把貿易理論看作區位論的一部分,從區域整體的宏觀角度出發,研究一般性的區域經濟結構的宏觀靜態區位論。這種擴展瞭的區位論被稱為空間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研究者開始從區域整體出發,對影響生產佈局的各種因素應用數理統計、投入-產出、線性規劃等方法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建立可用於實際的區域模型,發展成為“動態區位論”。70年代以來,區位論的研究中還引進瞭行為科學方法,把居住、采購、出行、娛樂、心理等因素也作為影響區位決策的重要因素。

  由於區位理論是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和區域科學等學科共同研究的對象,不同學科和不同研究者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形成瞭不同的學派和研究領域。如按區位論所涉及到的部門可分為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運輸區位論、市場區位論等。美國經濟學傢E.M.胡佛是運輸區位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深受韋伯的影響,在研究分析中追求最低成本,將區位費用因子分為運費和生產費兩部分,認為運輸距離、方向、運輸量及其他運輸條件的變化,往往直接引起工業佈局的改變。市場區位論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廖什於1940年發表的《區位經濟學》,認為韋伯的根本錯誤是尋求最低成本的區位,應當尋找可獲得最大利潤的區位。他論述瞭市場競爭與形成的規律性,在供求分析中引入距離因素,提出供求范圍的圓錐體理論,認為六角形是理想的市場區形狀,蜂巢狀是理想的市場區結構。區位論較有代表性的學派有成本學派、市場學派、成本-市場學派、社會學派、行為學派和邊際區位學派等。每一個學派及其研究者,都在研究和修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理論體系。

  區位論的研究,是地理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促進瞭地理學的發展。研究涉及的對象,從傳統的第一、第二產業,發展到第二、第三產業和城市,目前則已發展到著重在城市和區域方面。

  

參考書目

 P.Haggett,A.D.Cliff,A.Frey,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John Wiley and Sons,Inc.,New York,1977.

 M.Beckmann:Location Theory,Random House,New York,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