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狀菌群的1屬革蘭氏染色陽性桿菌。因其成員的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而得名。多形態,排列不規則,常呈柵欄狀或V字狀等;染色不均勻,兩端有著色較深的異染顆粒。無芽孢,大多數菌株無動力。需氧或兼性厭氧,營養要求特殊,DNA中的 G+C克分子含量為52%~68%。胞壁多糖主要是阿拉伯糖和半乳糖。與分枝桿菌屬、諾卡氏菌屬和放線菌屬相似,有交叉反應。分類學上認為本屬與放線菌屬關係尤為密切。可分為3類:①人類及動物寄人或病原性棒狀桿菌;②植物病原性棒狀桿菌;③非病原性棒狀狀桿菌。

  白喉棒狀桿菌 又名KLB,是人類白喉的病原菌。菌體大小(0.3~0.8)×(1~8)微米,異染顆粒明顯,無動力,適溫為37℃,普通培養基上能生長,但形態不典型,於呂弗勒凝固血清或雞蛋培養基上迅速生長,且菌形典型,異染顆粒明顯。在含有0.04%亞碲酸鉀血瓊脂培養基上,白喉棒狀桿菌菌落呈黑色。根據在亞碲酸鉀培養基上菌落的特點和生化反應特性分為重型、輕型和中間型,3型的產毒株對人類均有致病作用。對熱或常用消毒劑敏感,對幹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較一般無芽孢細菌強,在兒童玩具和生活用品上留存數日後,仍具有傳染性。

  致病物質主要是外毒素,隻有攜帶β棒狀噬菌體的菌株才產生外毒素,病菌通常在咽喉部粘膜上生長繁殖並分泌外毒素,可引起局部炎癥,形成灰白色假膜。外毒素入血後引起全身中毒癥狀,幹擾宿主易感細胞的蛋白質合成,常損害心肌與外周神經等。病後因機體產生抗毒素抗體而有堅強免疫力。患者可用白喉抗毒素和青黴素等治療。

  還有一些生物學特性與白喉桿菌類似的細菌,稱為類白喉棒狀桿菌。常存在於人類或動物的鼻腔、咽喉、外耳道、眼結膜、外陰中以及皮膚的表面。多數對人類不致病,其中一些可能是條件致病菌。還有一些對動物致病。

  致傢畜疾病的棒狀桿菌均無運動性,大多引起化膿性疾病。疾病的發生常與創傷或動物的免疫力低下有關(見表)。

與傢畜致病有關的棒狀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