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定能量的μ-子束射入被研究的物質,根據釋放的特徵μX射線來進行物質的化學組成和狀態分析的方法。μ-子被原子捕獲形成μ子原子時,最初處在主量子數n≈14的高激發能級上,隨後向基態躍遷,釋放一系列特徵的X射線,稱為μX射線。它們的能量比相應的電子躍遷釋放的X射線約高200倍。

  1949年中國物理學傢張文裕用雲室觀測鉛箔和鐵箔對宇宙線中 μμ子的吸收,根據記錄到的電子,首先發現瞭μX射線,證實瞭μ子原子的形成。

  μ-子被原子捕獲的幾率,除瞭與原子序數有關外,還與化學鍵的類型有關,根據不同原子放出的特征μX射線的強度,可以測定化合物的組成。在有瞭高分辨率的鍺(鋰)探測器後,發現瞭化學狀態對K系和L系中某些條μX射線的相對強度有影響,因此可以根據測定μX射線譜的結構來研究物質的化學結構。

  不同的同位素捕獲μ-子後,放出的μX射線的能量有差別。愈重的元素差別愈明顯。鈮148和鈮150的 Kα1線相差達3.7×104電子伏。根據放出的μX射線有可能分析重元素的同位素成分。

  μ子X射線分析的主要優點是:μ-子能量可以調節,μ-子束經聚焦可將照射范圍控制得很小,從而可做局部分析;μX射線能量高,穿透力比電子X射線強得多,可以從樣品的深部穿出而被探測。因此,可以分區、分層地分析樣品的深部。

  

參考書目

 V.W.Hughes and C.S.Wu,ed.,Muon Physics,Vol.3,p.141,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