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濁度測定法。為測量透過懸浮質點介質的光強度來確定懸浮物質濃度的方法,這是一種光散射測量技術。

  當光束通過一含有懸浮質點的介質時,由於懸浮質點對光的散射作用和選擇性的吸收,使透射光的強度減弱。在比濁法中,透光度和懸浮物質濃度的關係類似於朗伯-比爾定律(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數學式:

式中s為濁光度(或濁率),表示由於懸浮物的散射作用而引起的光強度衰減;I0I分別為入射光強度(通過純溶劑)和透射光強度(通過混濁樣品);b為光程長度;c為懸浮質點的濃度;K為常數,有時又叫濁度系數,其值與粒子的大小、形狀、入射光的波長、懸浮物和介質的折射率有關。

  在分析時,必須先做工作曲線,以s對已知散射物的濃度c作圖。顯然,比濁法和比色法所依據的原理是相同的,實驗方法也相似。通常,比色計或分光光度計都可用於比濁分析。也有專門用於比濁分析的儀器,即濁度計或比濁計。采用這種光散射測量技術必須註意:①該法適合於分析混濁度較大的樣品,光束通過試樣後,透射光強度應有顯著減弱。I0I相差較大,則測量誤差較小。②在制作工作曲線和樣品時,應盡可能保持操作條件一致,以保證懸浮質點大小和形狀的均勻性,以及生成穩定的膠態懸浮體。反應物的濃度、加入的順序和速度,介質的酸度、溫度、放置時間等對懸浮質點的大小和均勻性都有影響。必要時可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劑或其他保護膠體以防止懸浮物迅速沉降。③如測量的懸浮物試樣具有顏色,則應選擇最小吸收的波長作入射光束。

  在水質監測和管理過程中,比濁法常用於測量飲用水、工業用水、廢水的透明度;也用於測量空氣及其他各種氣體中懸浮固體的含量,是空氣和水污染研究的一種工具。在釀造工業中,比濁法常用於各種飲料澄清過程的控制和過濾過程的監控。在分析化學上,可通過生成懸浮沉淀的反應產物來測定某些元素的濃度,例如,通過生成硫酸鋇懸浮物來測定Ba2+或SO42-,以及在煤、焦炭、油、橡膠中的總硫量;通過生成硫化銀和氯化銀懸浮物來測定Ag+或Cl-;在容量分析中,濁度測量也可用於確定滴定終點,如用鈣鹽滴定氟化物、用銀鹽滴定溴化物、用鋇鹽滴定硫酸鹽等。在生物化學中,比濁法廣泛用於測定液體食品中細菌的生長量及氨基酸、維生素和抗生素等。根據懸浮體系中粒子的沉降速度與其半徑的平方成正比的原理,比濁法可用於不同大小粒子沉降速度的監測和粒子大小的分類。

  

參考書目

 E.D.Olsen,Modern Optical Methods of Analysis,McGraw-Hill,New York,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