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物理學傢。1852年12月15日生於巴黎,1908年8月25日卒於佈列塔尼。1872~1874年在巴黎綜合工科學校學習,1874~1877年在橋樑公路學校校學習,1888年在巴黎大學理學院獲博士學位。1892年任巴黎國傢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1895年任巴黎綜合工科學校教授,1894年任國立技術和工藝學院教授。1897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貝可勒爾早期對紅外光譜、某些磷光物質的發光現象、晶體中光的吸收、磁場使偏振光平面偏轉和磷光測量等方面進行過研究。他是放射性現象的發現者。1896年,發現即使在未經日光曝曬又不致於發生熒光的條件下,硫酸鈾酰鉀也能使包在黑紙中的照相底板感光。經過多次的實驗和仔細的分析,貝可勒爾肯定瞭鈾元素自發射線的性質,確定瞭天然放射性現象。後稱鈾放出的射線為鈾光或貝可勒爾射線。放射性活度的單位貝可即取自他的姓。1899年他用磁場偏轉實驗證明,鈾放出的射線由帶電粒子組成。1901年繼W.克魯克斯之後證明鈾中不斷產生放射性鈾X1(釷234),為放射性衰變理論的形成提供瞭一項實驗事實。放射性現象的發現和研究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瞭解進入瞭新的階段,因此貝可勒爾、M.居裡和P.居裡共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