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產生的部分或全部呈液態的熾熱熔體。其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是矽酸鹽巖漿。少數情況下為硫化物、氧化物、磷酸鹽或碳酸鹽等巖漿。巖漿可以在上地幔或地殼深處運移,或噴出於地表。大多數火成巖由巖漿冷凝形成。

  成分 矽酸鹽巖漿的化學成分主要是SiO2Al2O3、MgO、CaO、FeO、Fe2O3Na2O和K2O,其次是TiO2、MnO和P2O5等。此外,含數量不等的揮發組分,其中以H2O為主,並可有CO2、CO、SO2NH3、F、Cl、B等。巖漿中SiO2的含量和其他氧化物含量之間存在一定的消長關系。一般情況下,隨SiO2含量增高,Na2O和K2O隨之增高,而MgO、CaO、FeO(指全鐵)則減少。獨立的碳酸鹽巖漿為數甚少,它以富CaO(一般為30~45%)和CO2(一般為25~40%)為特點,形成於地下100公裡以下高壓條件下,由它們構成的地質體數量,在世界上僅300餘處,總面積不足500平方公裡。硫化物、氧化物和磷酸鹽巖漿一般為矽酸鹽巖漿的局部性熔離產物。

  溫度 已知各種成分的巖漿溫度,大致約為700~1200℃。巖漿溫度的差異一般與巖漿成分有關。巖漿越偏基性,其溫度就越高。侵入巖漿的溫度變化很大,可高於相應成分的熔巖,也可以低於熔巖,受其侵位深度、揮發分含量和冷卻史的影響。

  粘度 巖漿的粘度變化較大,從約100泊(1泊=0.1牛頓·秒/平方米)增大到100萬泊以上,主要隨巖漿中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較低粘度的玄武質熔巖,具較大流速,有時達每小時16公裡,形成平坦型火山體。但粘度較高的安山質和流紋質熔巖,流速較低,往往在火山通道附近堆積,形成穹形火山體,並常有爆發式噴發。此外,巖漿的粘度隨巖漿溫度的增加、揮發分溶解度的增加、巖漿包裹的晶體和巖石碎塊的數量的減少,以及巖漿承受的靜壓力的增加而減小。因此,一般情況下,地殼深部或上地幔的高壓下巖漿粘度小於地表上巖漿的粘度;巖漿粘度的減小使巖漿上升速度和晶體沉降速度增大,促進巖漿結晶分異和不同成分巖漿之間的混合作用。

  成因和演化 一般認為超基性巖漿和基性巖漿由地幔物質部分熔融產生;中性巖漿主要由於洋殼俯沖到上地幔,經部分熔融產生;酸性巖漿發生於大陸地殼內部,在地熱升高,應力釋放,在低熔和活動組分集中條件下經部分熔融產生。因此,不同成分巖漿的形成機制是多種多樣的。此外,一種巖漿的成分,在不同地質作用下,會發生不斷的變化,例如分離結晶作用、同化-混染作用、巖漿混合作用等,都將改變原始巖漿成分,而產生派生巖漿,形成各種火成巖(見巖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