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週期性的海進和海退過程中,由於沉積環境不斷變化所形成的一系列不同巖石組成的地層。旋回層一詞是J.M.韋勒(1930)根據美國中部和東部賓夕法尼亞紀(見石炭紀)海陸交互相含煤巖系的研究而提出的。英文cyclothem源自希臘文cyclos(意為旋回)和 them(意為沉積)。經典的旋回層廣泛出現於北美、歐洲和中國華北地區的晚石炭世煤系中。

  一個旋回層的沉積過程稱沉積旋回,它代表一個海水進退旋回。在廣闊的近海平原上,由於海海面升降頻繁,海水時進時退,因而形成一系列疊覆的旋回層,顯示出巖性或巖相的規律性交替和重復出現。幾個連續的旋回層可以共同組成一個大旋回層,代表一個規模更大的海水進退旋回。1942年,韋勒根據美國伊利諾伊州許多旋回層的研究,提出瞭一個由10個巖段組成的典型旋回層(如圖),

其層序自下而上為:① 砂巖,局部與下伏巖層為不整合接觸;②砂質頁巖;③淡水灰巖;④耐火粘土(即底粘土);⑤ 煤層;⑥灰色頁巖;⑦不純的海相灰巖;⑧黑色頁巖和灰色鈣質頁巖,含灰巖結核;⑨海相灰巖;⑩粉砂質頁巖,含鐵質結核。從砂巖至煤層,即從河流沖積到湖泊和沼澤沉積,構成下部非海相半旋回層,從頁巖以上構成上部海相半旋回層,從濱海而淺海,再到濱海沉積。砂巖到海相灰巖為海進過程中形成的沉積;而頁巖含鐵質結核為海退時期形成的沉積,下部含海相化石,上部有時出現陸相沉積含植物化石。一個發育完全的旋回層的沉積過程,代表一個先是海水逐漸浸進,然後海水迅速退去的海水進退旋回。旋回層的發育隨著構造背景和沉積環境的變化,在巖段多少和厚度大小方面,不論在縱向上還是橫向上,都是變化不定的。中國華北地區上石炭統的旋回層十分發育,山西太原西山的上石炭統可以劃分為4個旋回層。

  旋回層的特征充分反映形成地區的古構造背景和古地理環境。旋回層的劃分為海陸交互相煤系地層的劃分和對比提供科學依據。“韻律”泛指巖性的規律性交替和重復出現的旋回層序。因而不可以把“旋回層”與“韻律”和“旋回”作為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