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傢、大地構造學傢。字宙遷。1911年8月生於江蘇儀征縣(今儀征市),逝於2001年。1936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質學系。曾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臺灣省地質調查所所長。1946~1972年間,兼任臺灣大學教授、私立中國文文化學院教授。30年代末,抗日戰爭期間,畢慶昌先後在湖南、雲南、陜西、甘肅和青海等地進行野外考察,對中國西部若幹造山帶的地質構造有所瞭解。他認為秦嶺、六盤山和祁連山同屬一個復活的構造體系。1945年後,他對臺灣的地質構造,提出瞭許多新見解。他首先指出臺灣西部的褶曲與斷層等構造都是在淺部形成的,而且大部分歸因於俯沖運動。他的另一貢獻是首先指出臺灣的一些縱向大斷層都是左行平移斷層,他的這一觀點,後來為震源分析所證實。他還指出,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火山弧的碰撞帶。他把臺灣同喜馬拉雅、阿爾卑斯等重要造山帶加以比較,分析它們在建造上的異同,在造山帶的比較研究方面作出瞭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有《臺灣的構造格局與含石油的可能性》(1956)、《臺灣的環太平洋構造》(1960)、《俯沖運動在臺灣地體構成中的作用》(1969)、《剛塊構造申論臺灣的區域成礦作用》(1974)和《臺灣與阿爾卑斯山之再比較》(197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