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嵌鑲結構,泛指晶體內部的位元錯排列和分佈;特指晶體劃分為取向差不大(從秒到度數量級)的亞晶粒,其晶粒間界可以歸結為位元錯的行列或網路(見位元錯)。早在1912年C.G.達爾文就發現:按照X射線衍射動力學理論,完整晶體的衍射強度和線寬應遠小於在多數實際晶體中實測出的數值。為瞭解釋此分歧,他就提出嵌鑲結構模型,即設想實際晶體是不完整的,由許多取向差不大的晶塊所組成。在50年代以後,多種實驗方法觀察到晶體內的位元錯行列和網路,使得原來設想的嵌鑲結構具體化瞭,就更多地地采用亞結構這個名詞。晶體內部的亞結構和晶體的經歷有關。在原生狀態,晶體的完整性取決於生長條件:可以有明顯的亞晶粒;或僅存在不規則分佈的位錯;有時甚至長出無位錯的晶體;也可能出現由於雜質不均勻分佈所導致的亞結構。在晶體范性形變以後,大量位錯不均勻分佈在滑移面上,塞積於障礙前;有時形成形變的胞狀結構,即低位錯密度區為高位錯密度的胞壁區所隔開的狀態。在范性形變後再經過退火,晶體中的位錯可以通過攀移形成行列或網絡,導致明顯的亞晶粒出現。彎曲晶體的多邊形化就是一個實例(見晶體的范性)。

  

參考書目

 P.B.Hirsch,Masaic structure, B.Chalmers and R.King, ed., Progress in Metal Physics, Vol. 6, Pergamon Press,London and New York,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