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地質學傢、礦物學傢,水成學派的創始人。1750年9月25日生於普魯士西裡西亞,1817年6月30日卒於德累斯頓。1769~1771年就讀於弗賴堡礦業學院和萊比錫大學。1775年受聘為弗賴堡礦業學院採礦和礦物學講師。他在這裏裡從事教學四十餘年,創立瞭水成學派,培養瞭大批學生。維爾納有一個基本的假定,即全球各地存在著所謂“普遍的層系”。主張地球表面全部都曾經歷過一次海水的淹沒,海水水平面至少達到與今日最高的山嶽頂峰相等的高程。今日陸地上的各種巖石,都由這次海水的化學沉淀作用和碎屑堆積形成。維爾納認為是水分不斷向空中消失,海水總體積的減少導致瞭海水的消退。他否認巖石的火成作用,認為玄武巖是由水溶液沉淀生成,而火山的噴發是地殼內部煤層燃燒的結果。維爾納首先把地質學從礦物學領域中劃分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稱之為地殼物質學(geognosy)。認為是一門論述地殼中礦物、巖石的生成、分佈和序次的科學。他還提出瞭按礦物外部特征的礦物分類法。主要著作有《關於化石的外形》(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