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力學研究機構分為兩種:一種是高等院校內設置的,側重於同教學任務相結合(見中國力學教育);另一種是科學研究部門設置的,主要如下: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1956年1月建立於北京,它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力學研究室。現設有13個研究室,分別從事流體力學、固體力學、爆炸力學、電磁流體和等離子體動力學、海洋土力學、材料力學性能、力學測量技術和一些近代邊緣學科的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主要科研成果有:工程控制論、爆炸成型模型律和成型機理、關於彈性圓薄板大撓度問題、塑性大應變的軸對稱平面應力問題在金屬硬化區的解法和一般性結果、上海地面沉降及其控制的研究、復合型斷裂理論和斷裂力學在重大工程中的應用、氣動激光和低溫等離子體在工業中的應用、地幔動力學、旋轉分層流和水波、地球流體力學和宇宙氣體動力學的某些基礎研究等。所內的實驗和測試設備主要有:激波風洞和炮風洞、超聲速風洞、電弧加熱器和電弧風洞、爆炸洞、水動力學實驗室、輕氣炮(材料動態實驗用)、射流裝置和激光發生器等。第一任所長錢學森,現任所長鄭哲敏。

  中國科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 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原名為中國科學院士木建築研究所,1963年改為現名。1984年改屬國傢地震局。設有強震觀測研究室、工程地震研究室、工業與民用建築抗震研究室、生命線工程抗震研究室、沖擊與振動研究室、土動力學研究室、巖石力學研究組、復合材料研究組、大型振動設備研究組、振動實驗研究室、儀器研制室。研究課題有:混凝土、矽酸鹽、木材等建築材料,各類工程結構和黃土基本性質,結構應力分析和振動沖擊。後又開辟瞭中國地震工程的研究領域,包括強震地震臺網的建立,地面運動特征,場地影響和結構抗震理論的研究,建築物抗震規范的制訂,以及地震災害的調查與經驗總結等。第一任所長劉恢先,現任所長胡聿賢。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體土力學研究所 1962年由原中南力學研究所改組而成。該所設有巖體力學研究室,土力學研究室,巖體動力學研究室,計算技術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巖體及土的動靜基本力學性質和強度理論以及國傢重點項目。重要的研究成果有:大冶鐵礦南幫邊坡穩定性,大跨度洞庫圍巖穩定性,強應力波在巖體中傳播衰減規律,上海地面沉降流變特性,二灘壩址巖體應力場研究。研制成圍壓為一萬個大氣壓巖動高壓三軸儀(1大氣壓=101325帕),電磁式土動三軸儀,熱膨脹式剛性壓力機,巖石扭轉流變儀,(JDW-1)位移遙測儀、DSZ-500型土動三軸儀等。第一任所長陳宗基,現任所長袁建新。

  中國科學院蘭州滲流力學研究室 初建於1960年,1978年重建後設有五個課題組:數理組、化學驅油組、相態組、動物流體力學組和植物流體力學組。主要研究任務為石油滲流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生物流體力學。主要科研成果有多相滲流及驅油理論,雙重孔隙介質中二相驅替理論,生物臟器的物理特征及生物滲流問題,多相滲流的微觀和宏觀研究,物理化學滲流的微觀研究等。主要儀器設備有多功能顯微電影裝置,彩色顯微錄象設備,旋轉粘度計,高壓物性儀,紅外光譜分析儀,微量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現任室主任郭尚平。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 1956年始建於無錫,原名為造船科學研究所。設有船舶阻力與推進研究室,船舶螺旋槳與空泡研究室,船舶操縱性研究室,船舶耐波性與海洋工程研究室,船舶水下噪聲研究室,船舶水動力學研究室,船舶大型(水面)結構研究室,船舶海洋環境(水壓)模擬研究室等。研究中心在船型和阻力、推進器、操縱性、耐波性、結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成果。有關海洋工程開發研究的項目有:單點系泊與早期生產系統,張力腿平臺,平臺管節點疲勞強度試驗研究,平臺安全性與裂紋擴展的監測等。主要實驗室有船舶結構實驗室、結構及材料實驗室、船舶振動實驗室、光彈性實驗室。實驗設備有深水船模拖曳水池、沖擊及振動水池、耐波性水池、操縱性旋臂水池、風洞、空泡水筒、小空泡水筒等。第一任所長辛一心,現任所長顧懋祥。

  中國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成立於1976年。主要任務是進行航空、航天飛行器及工業的氣動力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中心下設四個研究所和一個工廠:低速氣動力研究所、高速氣動力研究所、超高速氣動研究所、設備設計及測試技術研究所、機械加工廠。主要設備有4×3米2、8×6米2低速風洞、0.6×0.6米2、1.2×1.2米2亞跨超聲速風洞,φ0.5米高超聲速風洞,φ0.6米、φ2米激波風洞,燒蝕風洞,電弧加熱器和自由飛彈道靶等。中心歸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領導。

  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 1984年成立於上海,所長錢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