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H.A.楊和E.特勒兩人首次從理論上證明:各種非線鏈結構的分子,其基態如為簡並態(克喇末簡並除外,它是指奇數個電子的體系,在不加外磁場的情況下,任一能級都是偶數重簡並的,即至少是二重簡並的。這種簡並是由於時間反演的對稱性引起的)。均應產生畸變,即原設想的對稱性應降低,同時原來簡並的基態發生分裂。後來不少人對楊-特勒效應作瞭實驗的和理論的細緻分析。在固體中,如果有Mn2+Cr2+、…等離子處於氧八面體配位集團的中心,則因陽離子基態的簡並分裂,分子的位形結構從立方對稱畸變成с/ɑ≠1的四方對稱。在溫度較高時,熱擾動使各個TrO4(Tr代表過渡元素)的畸變取向不一致,且隨時間無規地變動,這種現象稱為楊-特勒動力學效應。當溫度足夠低時,с軸取一致的方向,晶體的對稱性改變,這種現象稱為楊-特勒合作效應所導致的相孌,常略寫作CJTE,此相變溫度記作 TD。如果過渡族離子(例如Mn2+)在晶體中部分被Al3+Mg2+所代替,則TD下降;替代離子的百分比過大時CJTE相變便不能出現。早期觀察到這種相變的晶體為含過渡族離子的尖晶石類,如CuCrO4FeV2O4 以及 Mn3O4等,其 TD 各不相等,均在102104K的范圍內,畸變度|с-ɑ|/ɑ 約0.1~0.2。60年代在含稀土金屬(Re)的ReVO4一類晶體中也發現有這種現象,其中釩可代以砷或磷,其TD數值分佈在3~30K的范圍內,而畸變度隻有0.02,但這種晶體的透明度高,極易觀察到它由對稱性為D4h的單軸晶體變為對稱性為D2h的雙軸晶體的相變。引起楊-特勒合作效應相變的對稱破缺的運動模式為聲頻支軟模的“凝聚”(見軟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