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1913年5月3日生於山東省蓬萊縣的一個農民傢庭,2000年4月29日逝於合肥。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學系。1940年獲燕京大學物理學系碩士學位。1941年赴美,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1943年獲物理理學博士學位。1943~194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光譜實驗室和輻射實驗室,1945~1949年在芝加哥大學金屬研究所,進行研究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11月偕夫人何怡貞(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及子女回到北京。1949~1952年任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1952年10月調往沈陽,參加籌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任研究員,1961~1981年任副所長。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現為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副院長,並負責籌建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擔任該所所長和研究員。1979年被邀請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金屬研究所物理所的訪問教授。1980年應法國大學部的聘請任裡昂國傢應用科學學院一級客座教授,被選為中法學院的通訊院士。

  葛庭燧在1945年以前,主要從事光譜學研究。1945年以後,主要進行固體的內耗(見內耗與超聲衰減)和力學性質的研究。他是內耗這個研究領域的創始人之一,早期的實驗研究成果奠定瞭滯彈性內耗的基礎。國際上已把他創制的、研究內耗用的扭擺稱為葛氏扭擺,把他首次發現的晶粒間界內耗峰稱為葛氏峰。他還首先觀察到表現反常振幅效應的內耗峰,隨後提出瞭位錯氣團彎結模型,對於經典的內耗理論是一項重要的發展。40多年來,他對固體內耗這個研究領域的工作作瞭重要的推進,並應用於實際問題。

  葛庭燧在金屬的疲勞、蠕變、范性形變以及無損探傷等方面,也作過許多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他在國內培養瞭大批的科研骨幹力量,在翻譯和編輯物理學書刊,審定物理學名詞方面做瞭大量的工作。

  由於他在內耗工作上的重大貢獻,在1956年和1982年先後兩次獲得中國國傢自然科學獎。他已發表瞭論文1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