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地球物理學傢、地質學傢。1908年10月24日生於渥太華。畢業於多倫多大學,193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起任多倫多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曾任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聯合會主席,美國國傢科學院外籍院士。威爾爾遜長期研究地殼的總體結構和大陸的形成。40年代末期,他根據地震波探測結果,論述瞭北大西洋盆地的地殼結構。1949年他以加拿大前寒武紀構造特征為依據,探討瞭大陸起源與前寒武紀歷史發展問題。他分析瞭大陸起源各派假說,提出大陸地塊是在基性原始地殼之上逐步形成矽鋁陸塊核心,並通過陸緣地槽的皺起加積不斷擴大的。1959年他出版瞭《物理學與地質學》一書,為其後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的結合作瞭準備。60年代,他對板塊學說的建立作出瞭重要的貢獻。他最早使用“板塊”一詞,用它代表大陸、海洋以及包括大陸和海洋的剛性地塊。1963年他提出火山島距洋中脊愈遠,其時代愈老的一些證據,有力地支持瞭H.H.赫斯的海底擴張說。1965年他提出轉換斷層這一在板塊運動中新的斷層類型,有效地解釋瞭洋中脊及其兩側平行的磁異常條帶呈多條異常帶分佈的現象。1973年他提出瞭大洋盆地的發展模式;從胚胎階段的裂谷,初始階段的張裂海槽,到成熟階段的廣闊洋盆和萎縮階段的俯沖縮小,以至最後的消失,構成一個完整的旋回。這一思想後發展為“威爾遜旋回”。代表性著作有《大陸起源與前寒武紀歷史》(1949)、《加拿大地盾的一些主要構造》(1949)、《斷層的一種新類型及其在大陸漂移的作用》(1965)、《地幔熱點與板塊運動》(1973)和《大陸漂移與大陸固定》(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