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傾角十分低緩的沖斷層面,上盤巖塊水準位移距離在數公裡以上的構造(見沖斷層)。它造成瞭來自遠處的外來巖塊疊置在原地巖塊之上,其運移的距離可達幾十至上百公裡。

  推覆構造由3個部分組成:①上盤是經遠距離位移的基本連續的大的平板狀巖席組成的外來系統,稱為推覆體(圖1)或納佈;②下盤巖石通常與基底相連,被看作是未經位移的原地系統;③位於兩者間由沖斷層帶或韌性剪切帶組成的滑移系統。由於推覆體的遠距離位移,所以它和原地系統中的同一一時代的地層,其巖相常可有很大的差別。

  按推覆體的形成方式可分為:①沖斷推覆體,由外來的構造巖席沿沖斷層面大規模位移而形成;②褶皺推覆體,外來構造巖席呈大規模的倒轉層位,可能是在大的平臥褶皺基礎上,其下部的一翼被拉薄並發育成剪切帶而形成的。

  一個大的推覆體,沿其逆沖方向可分為根帶、中帶和前鋒帶。根帶是推覆體的源區,通常巖石變形強烈,以壓扁和剪切作用為主,發育板劈理或褶劈理,較深層次的可發育普遍的糜棱巖化,面理產狀近於直立,發育沿傾向的拉伸線理。中帶是推覆體的主體,以遠距離的平移為特征,在推覆體的底部可受到簡單剪切而強烈變形,構造的定向性明顯,所發育的不對稱小褶皺、斜向的劈理、疊瓦沖斷層帶或雙沖構造等都指示瞭一致的剪切運動方向,推覆體上部的變形減弱。前鋒帶的自由度大,形成的構造以斷裂和等厚褶皺為主,構造的定向性較差,一般不發育劈理,甚至可形成張裂和次級正斷層。由於推覆體底部沖斷層面的起伏和以後的地表剝蝕作用,在前鋒帶和中帶常可形成飛來峰和構造窗。

  推覆構造可發育於不同的構造單元中,以造山帶及其前陸地區最為典型。造山帶前陸以發育由造山帶向前陸逆沖的沖斷推覆構造為特征,如中國的龍門山逆沖推覆構造,阿爾卑斯造山帶北側的海爾維第推覆體群(圖2)。

造山帶內常發育較深層次的褶皺推覆體,如阿爾卑斯的平寧推覆體群。在兩大構造單元間的巨型推覆構造,可以涉及到整個山脈,如美國阿巴拉契亞山脈主體藍嶺之下,是一條巨大的近水平的沖斷滑脫帶,使藍嶺的 前寒武系結晶巖系推覆於下古生界的沉積蓋層之上,外來巖席厚5~15公裡,從南東向北西的逆沖距離達260公裡。在地臺的蓋層中,也可發育規模不大的推覆構造,一般位移距離較小,變形較弱。

  

參考書目

朱志澄著:《逆沖推覆構造》,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武漢,1989。